[实用新型]塑料搅拌罐罐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4102.6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5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营口孚拉瑞斯塑料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20 | 分类号: | B01F7/20;B01F15/00;B01J19/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郭元艺 |
地址: | 1151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搅拌 罐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塑料防腐罐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工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塑料搅拌罐罐体。
背景技术
现有标准(HG20640)中,一般罐体是按强度理论设计计算,没有进行刚度校核,对储罐(储存物料静止状态)能满足要求,而对搅拌罐不能满足要求。搅拌罐在工作时,物料在搅拌和折流板作用下在罐内不规则运动,对罐体强烈冲击,由于塑料刚度低(温度23℃时,塑料的弹性模量E=1370MPa,钢的弹性模量E=19200MPa;温度80℃时,塑料的弹性模量E=480MPa,钢的弹性模量E=19100MPa),罐体产生变形,且变形随着物料的运动而变化,导致罐体产生疲劳损坏。
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壁厚,由于塑料刚度低,尤其是在高温情况下,对提高罐体刚度减小变形效果差,而且浪费材料增加了成本。还有是在罐体内增设内环板加强,由于内环板与物料常时间接触,内环板与物料为同一温度,而塑料刚度低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下降很多,塑料在温度80℃的弹性模量仅是温度23℃的35%,所以效果也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耐沸水性能强,成本低,在热态环境中耐酸、碱及盐类等液态介质腐蚀,可在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的塑料搅拌罐罐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塑料搅拌罐罐体,它包括罐体及位于罐体顶部的搅拌系统;在所述罐体内壁固定设有折流板;在所述罐体的外壁横向固定设有数个加强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强环之间固定设有连接筋。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罐体内固定设有罐体内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罐体内衬与罐体内壁之间所形成的腔体内固定配有硬质保温层。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罐体内衬与罐体内壁之间所形成的腔体内置入循环冷却介质;在所述罐体外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输入端口与腔体相通。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罐体上固定设有温度显示报警系统;所述温度显示报警系统包括数字温度传感器、单片机、译码显示电路及双限报警系统;所述数字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口接单片机的输入端口;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口分别接译码显示电路及双限报警系统的输入端口。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罐体壁板采用树脂料带螺旋缠绕搭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外增设外环板,充分利用塑料材料导热性差的特性,将外环板与罐体焊接在一起,间隙排列,相邻外环板采用连接筋进行固定,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罐体骨架高温变形等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在热态环境中具有耐酸、碱及盐类等液态介质腐蚀性能;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耐沸水品质,可在180℃环境中长期使用。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内加装罐体内衬并辅之以硬质保温层或循环冷却介质等手段,进一步确保了罐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再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上固定设置的温度显示报警系统,还可实现现场操作人员对搅拌设备温度环境的实时监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温度显示报警系统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1为罐体;2为搅拌系统;3为折流板;4为加强环;5为连接筋;6为罐体内衬;7为腔体;8为硬质保温层;9为循环泵;10为数字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塑料搅拌罐罐体,它包括罐体1及位于罐体1顶部的搅拌系统2;在所述罐体内壁固定设有折流板3;在所述罐体1的外壁横向固定设有数个加强环4。本实用新型利用塑料导热性差的特性。虽然搅拌罐内的温度很高,由于塑料导热性差,外环板仍能保持接近室温状态。折流板3可提高罐体的搅拌效率。
为强化整体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强环4之间固定设有连接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营口孚拉瑞斯塑料防腐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营口孚拉瑞斯塑料防腐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41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