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5197.3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肖波;王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浑水 冲刷 模拟 试验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仪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1%,年均流失土壤45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量的2.3%。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携带大量农业化学物质(氮、磷、杀虫剂、除草剂等)进入水体,引发包括水体富营养化在内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致使地力衰退、灾害频发、河库淤积、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极大制约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研究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过程与发生机理是对其进行防治的前提,而冲刷试验和冲刷装置是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工具。然而,由于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更为准确的模拟和研究冲刷过程,大多数冲刷试验均将冲刷土壤坡度和坡长、冲刷径流流速和流量、冲刷径流中污染物种类(氮、磷、杀虫剂、除草剂等)以及浓度和形态(溶解态、颗粒态、颗粒大小等)等因素纳入试验设计,这些因素的纳入对冲刷试验装置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设计过程考虑到的试验影响因素单一,导致试验结果和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对冲刷浑水的流量和流速进行综合控制的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其包括:冲刷板200以及供水桶500;
该设备还包括:水流分散装置300以及流量控制装置400;
所述水流分散装置300可沿所述冲刷板200表面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冲刷板200上,且所述水流分散装置300通过导管600与所述供水桶500相连,所述流量控制装置400设置在所述水流分散装置300与所述供水桶500连接的导管600上。
优选地,该设备还包括:土槽100、搅拌桶700和水泵800;
所述土槽100和冲刷板200可拆卸连接;
所述供水桶500、水泵800和搅拌桶700依次通过所述导管600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水流分散装置300包括大圆柱体301和小圆柱体302,所述小圆柱体302嵌套在所述大圆柱体301内。
优选地,所述大圆柱体301和小圆柱体302均内部中空且两端封闭;
所述大圆柱体301和小圆柱体302的下部均匀开孔。
优选地,所述小圆柱体302的上部中间位置设进水口303,所述导管600穿过所述大圆柱体301的上部,并且连接所述进水口303和流量控制装置400。
优选地,所述冲刷板200呈U型,下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土槽100相连的固定装置,两个侧端设有与所述水流分散装置300滑动连接的挡沿。
优选地,所述土槽100为一上开口箱体,其包括底封板、相对的侧上封板和侧下封板,以及相对的侧前封板和侧后封板;
所述底封板上均匀开孔;
所述侧上封板上沿和侧下封板上沿与所述冲刷板200在同一平面;
所述侧下封板连接一个汇流口;
所述侧前封板和侧后封板的上沿设置有挡沿。
优选地,所述土槽100的底封板上装有3对车轮:前轮、中轮和后轮;
其中,所述前轮和中轮为万向轮,后轮为定向轮。
优选地,所述供水桶500和搅拌桶700内装有搅拌器501,所述搅拌器501上设有多个扇叶5011。
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400为一个流量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通过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可以精确控制冲刷浑水的流量,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线性调节该流量;通过上下滑动所述水流分散装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进入土槽的冲刷浑水的流速进行线性调节。该试验设备便于试验操控和数据获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浑水冲刷模拟试验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水流分散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大圆柱体和小圆柱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供水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51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等离子体动量测量装置
- 下一篇:电化学球型纳米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