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晃动一体型激光杨氏模量测定仪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7774.2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杜乐娜;王廷志;高光华;朱焯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4 | 分类号: | G01N3/14;G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晃动 体型 激光 杨氏模量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实验仪器领域,是一种可使杨氏模量的测量更方便、更准确的测量仪器。
背景技术
杨氏模量的测量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传统的拉申法测定金属杨氏模量实验仪采用光杠杆原理,通过增减砝码,将金属丝的微小伸长量通过镜面光杠杆放大,并通过置于远处的望远镜和标尺进行观测。授权公告号为CN 201637630U的实用新型专利,能直接在杨氏模量测定仪上读出利用光杠杆原理放大后的金属丝的微小伸长量,很好地解决了在调节仪器的过程中,不易从望远镜中找到由光杠杆平面镜反射来的标尺像问题。但在增减砝码的过程中,仍存在使待测钢丝晃动,干扰观测、读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在增减砝码的过程中,存在使待测钢丝晃动,干扰观测、读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防晃动一体型激光杨氏模量测定仪,它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晃动一体型激光杨氏模量测定仪,是在授权公告号为CN 201637630U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在下夹头的下方增加一个防晃动装置,包括滑轮支架、定滑轮和金属丝;滑轮支架为一长方体,两端带有固定圆孔和固定螺杆,上下、前后面间均刻有条形孔;定滑轮包括滑轮,滑轮轴和蝶形螺母;滑轮可绕滑轮轴转动,滑轮轴上位于滑轮两侧部分带有螺纹。
所述滑轮支架的固定圆孔的内径与杨氏模量测定仪支架的外径适配;前后面间的条形孔的高度略大于滑轮轴的外径;前后面间的条形孔的长度为4厘米左右,条形孔的中心距金属丝自然下垂时的距离等于滑轮的半径;上下面间的条形孔的宽度大于滑轮的厚度;上下面间的条形孔的长度大于滑轮的直径;蝶形螺母与滑轮轴上的螺纹适配;蝶形螺母的外径大于前后面间条形孔的高度;所述滑轮支架、滑轮、滑轮轴、蝶形螺母都由塑料加工制成。
使用时,将位于下夹头下方的滑轮支架,通过固定圆孔和固定螺杆固定在杨氏模量测定仪的支架上,滑轮位于滑轮支架上下侧面的条形孔内,滑轮轴穿过滑轮支架前后侧面的条形孔,让与下夹头相连的金属丝穿过滑轮支架上下侧面的条形孔,调整滑轮的位置,使滑轮轮面与金属丝自然下垂时相切,在滑轮轴的两端拧上蝶形螺母并旋紧,滑轮轴完全被固定。将金属丝自下而上缠绕滑轮一周后自然下垂,将砝码托盘挂到金属圆环上即可开始实验。根据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的原理,装上防晃动装置后,下夹头所受向下的拉力大小没有因装上防晃动装置而改变,但在增减砝码时,下夹头不再晃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有效克服了实验时在增减砝码的过程中,待测钢丝晃动,干扰观测、读数的问题,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下夹头,2-固定螺杆,3-滑轮支架,4-蝶形螺母,5-砝码托盘,6-滑轮,7-条形孔,8-滑轮轴,9-金属圆环,10-金属丝,21-螺纹,22-固定圆孔,23-条形孔,24-蝶形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在授权公告号为CN 201637630U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1和图2,位于下夹头1的下方,在杨氏模量测定仪的两根竖直杆上固定有滑轮支架3,滑轮6位于条形孔23内,滑轮6可绕滑轮轴8转动,滑轮轴8穿过条形孔7,蝶形螺母4和24分别拧在滑轮轴8的两端。让与下夹头1相连的金属丝10穿过滑轮支架3上下侧面的条形孔23,调整滑轮6的位置,使滑轮6的左侧轮面与金属丝10自然下垂时相切,在滑轮轴8的两端旋紧蝶形螺母4和24,滑轮轴8完全被固定。将金属丝10自下而上缠绕滑轮6一周后自然下垂,将砝码托盘5挂到金属圆环9上即可开始实验。
本实用新型制作成本低廉,其制作过程也易于批量生产,是现有杨氏模量仪的最佳替代品。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是利用杨氏模量仪生产工厂的基本设备,采取大量成批生产,以供应社会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77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