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按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27984.1 | 申请日: | 201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8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宇;刘冬梅;江华胜;马建;王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H01H13/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按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行业如手机行业、电脑行业等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各电子产品的功能要求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电子产品功能按键的大量需求。一般市场上传统的按键由多颗按键排列而成。
目前有一种按键的生产方法,是将若干按键键帽用模具注塑成型,其各个按键键帽注塑完成后形成框架结构通过模具的流道料连接在一起,然后在模具中冲切成一颗一颗单独的按键键帽,并放置在贴合治具中,然后将按键键帽按照一定的位置关系与硅胶垫片通过胶水粘合组装成完整的按键。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按键键帽在贴合治具上的排布示意图,其中a指按键键帽,b指贴合治具,c指按键键帽之间的最小间距,也就是贴合治具的挡墙尺寸。如图2所示,是现有的按键结构,其包括:键帽a1、胶水层a2及硅胶垫片a3,键帽a1和硅胶垫片a3通过胶水层a2粘贴在一起。因按键键帽的组装定位是通过贴合治具b来实现的,因此按键键帽之间的间距是由贴合治具挡墙尺寸决定,目前贴合治具因其制造技术的制约挡墙尺寸不小于0.2mm,这对于键帽之间要求非常紧凑(小于0.2mm)的按键来说就很难实现。同时,由于目前按键一般采用通过胶水层来贴合硅胶垫片与键帽,一旦某个键帽出现异常就会导致整个按键的报废,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按键在装配过程中受贴合治具挡墙尺寸制约,而且不能更换键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按键装配中不受贴合治具挡墙尺寸制约,而且能更换键帽的按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其包括键帽、硅胶垫片和粘贴所述键帽和硅胶垫片的胶水层,所述键帽包括第一键帽、与第一键帽配合的第二键帽,所述第二键帽通过所述胶水层设置在上述硅胶垫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键帽包括按压部、与按压部相连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卡扣,所述第二键帽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扣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键帽为中间设有凹槽的柱状体,所述支撑部容置在凹槽中,所述支撑部的高度和凹槽深度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键帽的支撑部上开有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呈倒三角形,所述卡扣槽的形状与卡扣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和凹槽的槽截面为梯形、不规则四边形或至少有一条边为斜边的结构,所述支撑部容置在凹槽中,并与凹槽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的棱边倒有圆角。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的数量为至少2个。
进一步地,所述胶水层为瞬干胶或UV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按键,其键帽采用第一键帽和第二键帽配合的结构,使得按键的第一键帽可以方便地进行拆卸。同时,因键帽采用第一键帽和第二键帽配合的结构,所以装配过程中,只有第二键帽采用贴合治具,第一键帽的装配不需要贴合治具,所以第一键帽的间隙不受传统贴合治具的挡墙尺寸限制,使按键的键帽之间的间隙更小、紧凑美观。因第一键帽可以拆卸,所以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键帽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满足消费者对按键外观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结构可以避免因键帽缺陷而导致整个装配好的按键报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按键的键帽在贴合治具上的排布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按键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按键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按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支撑部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第二键帽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按键的装配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一种按键,其包括第一键帽1及与第一键帽1卡扣配合的第二键帽2,所述第二键帽2通过胶水层3设置在硅胶垫片4上。
如图5所示,第一键帽1包括按压部11、与按压部11相连的支撑部12,所述支撑部12的外壁上设置有卡扣121,所述第二键帽2上设置有与卡扣121配合的卡扣槽21。所述按压部11上一般设置有字母符号等,以满足按键的输入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79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红磷阻燃聚合物材料中磷化氢释放量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容器放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