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农田灭鼠毒饵站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29746.4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5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胡成强;周丁国;蒋晔;陈宏明;丁如栋;沈作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象山楚天生物防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25/00 | 分类号: | A01M2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田 灭鼠 毒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灭鼠领域,特别是一种农田灭鼠毒饵站。
背景技术
传统灭鼠投饵法使毒饵裸露在外,不但容易造成畜禽误食,同时毒饵易受潮而发生霉变,导致害鼠拒食,增加灭鼠成本。为此,出现了一种“毒饵站”灭鼠技术大大改进了过去传统的灭鼠投饵法,它将裸露投放毒饵改为将毒饵放于竹筒或PVC管制作的毒饵站内,利用老鼠喜好钻洞的习性,长期置于田间和农舍,能较长期保存毒饵不发霉变质而影响灭鼠效果,同时避免其它动物取食。现有技术的毒饵站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用口径5-6厘米的竹子(或PVC管)制成,竹子制成的毒饵站要把竹筒中间竹节打通,再用两根铁丝分别绑住毒饵站的两端作支脚。但问题在于,该毒饵站的遮雨效果不好,雨水易灌入毒饵站的内腔,毒饵会被雨水冲走,十分浪费。且须时常增加新毒饵,否则无法达到长期控鼠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遮雨效果更好、能有效防止雨水灌入的农田灭鼠毒饵站。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农田灭鼠毒饵站,包括设有用于容置毒饵的中空内腔的筒体,所述的筒体下端连接有多个支脚,所述的筒体两端为斜向内设置的端边,且所述的筒体上边沿的长度大于筒体下边沿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农田灭鼠毒饵站筒体两端设有斜向内设置的端边,且筒体的上边沿的长度大于筒体下边沿的长度。这样,遮雨效果更加好、能有效防止雨水灌入,毒饵不会被冲走,且禽类不易吃到筒内的毒饵。该毒饵站的灭鼠效果更好,适合批量生产,能实现经济、持久、安全、高效、环保的长期控鼠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每个支脚的上部均设有外螺纹,且所述的支脚的上端通过螺母固定于所述的筒体下端。这样,支脚和筒体之间的安装更加方便。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支脚的下端设有呈扁状的插脚。这样,利用插脚可以更加方便地将该毒饵站固定在地上。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农田灭鼠毒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筒体、2支脚、2.1外螺纹、2.2插脚、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所示,一种农田灭鼠毒饵站,包括设有用于容置毒饵的中空内腔的筒体1,所述的筒体1下端连接有多个支脚2,所述的筒体1两端为斜向内设置的端边,且所述的筒体1上边沿的长度大于筒体1下边沿的长度。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支脚2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的每个支脚2的上部均设有外螺纹2.1,且所述的支脚2的上端通过螺母3固定于所述的筒体1下端。
所述的支脚2的下端设有呈扁状的插脚2.2。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筒体1由PVC管制成,再将筒体1的两端切割成斜向内的端边,使得筒体1上边沿的长度大于筒体1下边沿的长度,再将两支脚2带有外螺纹2.1的一端用螺母3固定在筒体1的下端即可。制作非常方便,遮雨效果更好,可以有效防止雨水灌入,毒饵保持的更为长久。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象山楚天生物防制有限公司,未经象山楚天生物防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297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