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导线放线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0956.5 | 申请日: | 201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6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邓杨;蔡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B65H49/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5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导线 放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线架,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导线放线架。
背景技术
在以往电气导线敷设施工过程中,通常采取两种办法:1、操作人员先抱着导线将其放出汇直再敷设,这种方法在施工中需要多费人力及时间。2、在采购时选择带滚动盘的导线,将滚动盘用钢管穿上,操作人员在前面拉使其滚动盘旋转。第二种办法由于在购买导线时每圈导线都需要增加一个滚动盘,并且滚动盘不能重复使用,这样就增加了成本的投入。在放线时,经常会因为线过多而存在打结、混乱现象,这些原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敷设导线的工作时间。
在购买导线时采购带有滚动盘的导线,将需要的几根导线用钢管穿上,将钢管两端放在固定的地方,这种方法是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和时间的消耗,但是增加了一定的成本投入,因为带有滚动盘的导线比不带滚动盘的导线要贵些,而且滚动盘在施工现场是不能重复使用的,属于一次性使用,需要移动也不方便,在工程中一般都不采用这种带滚动盘的导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及成本投入,进而节约施工成本的移动导线放线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导线放线架,包括移动车架、机架座、旋转套、支撑杆、顶杆和送线支架;所述机架座设置在移动车架上,所述顶杆竖直固定在机架座上,所述旋转套套在顶杆上并与顶杆转动配合;所述支撑杆至少为三个,均布设置在旋转套的底部圆周上,并与旋转套垂直;所述送线支架固定设置在机架座上,送线支架的顶部设有输线环。
进一步,所述旋转套的顶部端口封闭,所述顶杆的顶部为光滑的球形结构,所述旋转套的顶部压在顶杆的顶部上;
进一步,还包括弧形结构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支撑杆的数量相同;每根支撑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根支撑杆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旋转套的顶部;
再进一步,所述移动车架包括平板、车轮和手柄;所述车轮设置在平板底部,所述机架座设置在平板上,所述手柄安装在平板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导线放线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该放线架不仅制作简单,对制作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在施工现场都能找到相应的材料,制作费用低。通过移动车架进行移动,移动方便,如移动导线放线架在照明导线敷设中广泛使用,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及成本投入,进而节约施工成本。
2、使用该移动导线放线架敷设导线,在施工中除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完全避免导线打结,能按需要敷设的长度放出相应长度的导线。
4、该放线架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安装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不安全因素,进而节约施工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导线放线架旋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移动导线放线架中的旋转部分安装在机架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移动导线放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为移动导线放线架旋转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移动导线放线架中的旋转部分安装在机架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移动导线放线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移动导线放线架包括移动车架1、机架座2、旋转套3、支撑杆4、顶杆5、送线支架6和弧形结构的支撑条8。机架座2设置在移动车架1上,顶杆5(本实施例中,顶杆采用圆钢)竖直固定在机架座2上,旋转套3(本实施例中,旋转套采用镀锌钢管)套在顶杆5上并与顶杆5转动配合。支撑杆4至少为三个(本实施例中,支撑杆采用圆钢,其数量为三个),均布设置在旋转套3的底部圆周上,并与旋转套3垂直。支撑条8与支撑杆4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支撑条为三个);每根支撑条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根支撑杆4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旋转套3的顶部。送线支架6固定设置在机架座2上,送线支架6的顶部设有输线环7,输线环7与旋转套3对应,使旋转套旋转放出的导线从输线环7穿过。
本实施例中,旋转套3的顶部端口封闭,顶杆5的顶部为光滑的球形结构,旋转套3的顶部压在顶杆5的顶部上。在旋转套3转动时,旋转套3的顶部与顶杆5的顶部的接触面为光滑面,可有效地减少摩擦,延长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09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