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片和具有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1856.4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8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金青松;王清;孙亮;许世峰;王欢;牛建方;刁全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鑫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2 | 分类号: | F21V5/02;F21S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具有 背光 模组 液晶显示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学片和具有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背景技术
如今,液晶显示器件(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LCD)已经广泛地替代了传统的显示器件,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为液晶显示器件中提供光源的部件,背光模组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品质。
背光模组根据光源的不同设置方式可以分为:将灯设置于液晶板下面的直下式和将灯设置于导光板侧面的侧入式。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模组剖面图,而图2为图1的棱镜片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00采用侧入式的光源设置方式,其包括光源部110、导光板120、反射片130及光学片140。
光源部110由一个以上的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111及光源反射板112构成。此时,冷阴极萤光灯管111产生具备一定波长的光。另外,光源反射板112与冷阴极萤光灯管111隔开并围绕其周围而设,以将冷阴极萤光灯管111所产生的光反射至导光板120一侧,从而增加入射至导光板120的光的量。冷阴极萤光灯管111所产生的光通过光源反射板112及反射片130被反射,而被反射的光均匀扩散至整个导光板120。
另外,光学片140由扩散片141、棱镜片142及保护片143依次层叠而成。扩散片141可以漫射从导光板120入射的光,以使光的亮度分布变均匀。由 于在上述棱镜片142的上部面,重复形成有三角柱形状的棱镜,因此棱镜片142可以将经扩散片141扩散的光聚集至与上部的液晶显示板(未图示)垂直的方向。这样,通过棱镜片142的大部分光可以相对于液晶显示板的平面垂直前进,以具备均匀的亮度分布。
最后,设置于棱镜片142上部的保护片143起到保护棱镜片142表面的作用。
具备上述结构的背光模组100可以利用扩散片141扩散或聚集通过导光板120的光,以使亮度变均匀,扩大视角。但是,因通过扩散片141的光的亮度急剧下降,从而为了解决此问题而使用了棱镜片142。如图2所示,在光学片142中,棱镜片142由棱镜片支撑部150、底部151及棱镜形状部152依次层叠而成。
棱镜片142使从扩散片141射出并入射至棱镜片支撑部150的光,通过棱镜片支撑部150、底部151及棱镜形状部152,以向上部折射。
但是,因在通过扩散片141的过程中亮度急剧下降,因此,即使在背光模组中使用了棱镜片142,其提高光的亮度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从而导致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品质仍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片和具有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品质。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片,包括:棱镜片支撑部、底部、棱镜形状部和粘接层,所述棱镜片支撑部、所述粘接层、所述底部和所述棱镜形状部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粘接层由粘接剂和随机分布于所述粘接剂内的真空珠子构成,所述棱镜片支撑部或所述底部的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真空珠子的热膨胀系数,且小于所述粘接层的热膨胀系数。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真空珠子的内部为真空状态,而真空珠子 周围由硅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二甲苯胺构成。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真空珠子的内部折射率为1.0,而周围部分的折射率在1.4~1.6范围之内。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真空珠子的大小大于用于显示的光的波长,且所述真空珠子在所述粘接层内的含量为1~70%。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棱镜片支撑部由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所述棱镜片支撑部所产生的浊雾度值为2%以上。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真空珠子的热膨胀系数小于10-10Ω/℃。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棱镜形状部的折射率在1.5~1.6范围之内。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部的折射率在1.5~1.7范围之内,且大于所述棱镜形状部的折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鑫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鑫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18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