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心房-心室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33206.3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6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马瑞彦;肖颖彬;陈林;王学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房 心室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导管,尤其涉及一种心房-心室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心脏不停跳手术过程中,医生通常都会使用引流管对左心房及左心室内的液体或气体进行引流,保证术野清晰。目前医生所使用的引流管大多为前端开口的软质管体,使用过程中引流管的开口端容易因负压而与心室壁贴合,给心脏造成损伤,在引流时引流管的开口也容易将左心室腱索吸入,造成损伤和引流管堵塞,妨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这样的引流管在使用时都要配合引流芯,常用的引流芯大都由柔性塑形丝制成,使用时利用引流芯辅助引流管进行插入,然后将引流芯抽出以进行引流,但是由于常用引流管的前端均为开口,这使得引流芯在插入过程中容易凸出于引流管,同时造成心脏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心房-心室引流管,能有效解决现有引流管易堵塞且容易损伤心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心房-心室引流管,包括管体和柔性塑形丝,所述管体由前段软管和后段软管组成,所述前段软管的硬度小于后段软管的硬度,且前段软管的端部为封闭结构,在前段软管和后段软管的管壁上均开有若干引流侧孔。
进一步地,引流侧孔的孔径从前段软管到后段软管逐渐变大;使引流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管体外壁沿管体长度方向还设有刻度层;方便医生掌握管体插入心房或心室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塑形丝为数条且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管体的管壁内,并贯穿前段软管和后段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塑形丝为一条且位于管体内部,并与管体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前段软管的端部设置为封闭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与心室壁贴合,能有效避免损伤心脏,更加安全,在管壁开设引流侧孔,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管体被堵住,实现心脏不停跳手术时心房和心室的同期引流,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使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和柔性塑形丝,所述管体由前段软管1和后段软管2组成,所述前段软管1的硬度小于后段软管2的硬度,在插入的过程中更加安全,不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其中,前段软管1的长度为1cm,后段软管2的长度为13cm,且前段软管1的端部为封闭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与心室壁贴合,后段软管2的端部为一接头,在前段软管1和后段软管2的管壁上均开有若干引流侧孔3,且引流侧孔3的孔径从前段软管1到后段软管2逐渐变大,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管体被堵住,使引流效果更好,管体外壁沿管体长度方向还设有刻度层,该刻度层的起始端位于管体的前段软管1的封闭端,方便医生掌握管体插入心房或心室的长度,所述柔性塑形丝为数条且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管体的管壁内,并贯穿前段软管1和后段软管2,管壁内设置柔性塑形丝,这样可以不再使用引流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且使用更加方便。
实施例2,所述柔性塑形丝为一条且位于管体内部,并与管体相匹配,在利用引流芯辅助进行插入时,因前段软管1端部为封闭结构,柔性塑形丝不会凸出于引流管,能有效避免将心脏损伤,更加安全,引流时将柔性塑形丝抽出即可,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32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车空压机正常运转和故障监控预警装置
- 下一篇:多用途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