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机交互式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3788.5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7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石颉;姚建林;施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7 | 分类号: | G01R31/07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项丽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机 交互式 熔断器 寿命 试验 评估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熔断器性能检测装置,尤其涉及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
背景技术
熔断器是一种安装在电路中,保证电路安全运行的电器元件。其核心为熔体,在熔断时起到切断电流的作用。电流流过熔体时,具有一定电阻值的熔体会发热,发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电路发生故障或异常而导致电流不断增大时,熔体的发热量随之增大,直至熔断使电路断开,起到保护的作用。
熔断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流过的电流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不可避免的发生老化降级,改变熔断器的保护特性曲线,影响其使用寿命。已有研究表明,只要运行环境能够保证,熔断器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熔体的状态。
熔断器的熔体在通电条件下的主要老化机理就是金属电迁移,即金属中的离子迁移,这种迁移会在局部区域发生质量亏损而出现空洞,或产生质量堆积而出现小丘或凝固态毛刺,造成金属缺陷,电阻增大,引发局部过热,熔体温度升高,高温又会加速金属化电迁移的过程,使缺陷进一步增大,逐渐累积至发生熔体熔断。
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名称为“智能型熔断器寿命试验系统”以及“熔断器寿命特征数据试验与评估系统及其评估方法”分别解决了寿命试验系统以及变加速因子的寿命评估方法两个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该系统无法自动识别无效的寿命试验数据,从而将无效的寿命试验数据加入寿命评估过程,这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直观、操作简洁的人机交互式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机交互式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其包括
寿命试验模块,其与待测熔断器相连接,用于为多个相串联的被测熔断器形成的熔断器组提供加速应力试验环境;
数据采集模块,其与寿命试验模块相连接,用于实时采集所述寿命试验模块输出的各种数据信息;
寿命评估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传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与处理以得出熔断器组在寿期内主要寿命点的特征数据;
它还包括人机交互模块,所述的人机交互模块分别与所述的寿命试验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寿命评估模块相电连接,所述的人机交互模块具有人机操作界面,通过所述的人机操作界面实现对所述的寿命试验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寿命评估模块的控制与数据交互。
进一步地,所述的人机交互模块由PLC控制器和触摸屏组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人机操作界面的人机交互模块,可直接通过人机操作界面的方式进行寿命试验参数的选定与调整,实时监测熔断器的通断状态,并存储熔断器的熔断时间,而且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剔除无效的寿命试验数据,并启动寿命评估模块,对有效的寿命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各种试验信息的查询。本实用新型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操作简洁、直观,系统更加智能化。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原理框图;
其中:1、寿命试验模块;2、数据采集模块;3、寿命评估模块;4、人机交互模块;41、PLC控制器;42、触摸屏;5、被测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熔断器寿命试验与评估系统,其用于对多个相串联的被测熔断器5进行试验与评估,主要由寿命试验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2、寿命评估模块3以及人机交互模块4组成,其中,寿命试验模块1与待测熔断器5相连接,用于为待测熔断器5提供加速应力试验环境。所述的加速应力试验环境包括提供不同的寿命试验电流。
数据采集模块2与寿命试验模块1输出端相连接,其用于实时采集寿命试验模块1输出的各种数据信息;
寿命评估模块3与数据采集模块2的输出端相连接,其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2传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与处理以得出熔断器组在寿期内主要寿命点的特征数据;
人机交互模块4分别与所述的寿命试验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2以及寿命评估模块3相电连接,其具有人机操作界面,通过所述的人机操作界面实现对所述的寿命试验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寿命评估模块的控制与数据交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37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电弧管
- 下一篇:机器人腿部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