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电子涉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0031.9 | 申请日: | 2011-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6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兆富 |
主分类号: | B60K13/02 | 分类号: | B60K13/02;B60K13/04;B60R21/01;F01N13/08;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子 涉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化涉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200810060483.9)依靠司机人工操作,在大雨天等恶劣的环境中,会增加司机的工作负担,影响司机的判断力,而且装置的使用与司机的经验、当时的状态有很大关系,司机无法准确知道汽车进气口是否进水及何时进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装置的效果;而且该装置的代替气流从驾驶室中来,这样就使驾驶室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外界大气压会把雨水等压入驾驶室,极大地影响了司机的健康和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涉水装置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不高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涉水装置,该电子涉水装置能自动应对汽车涉水情况。
汽车电子涉水装置的核心是单片机,以此为核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传感器,风扇,鼓风机,可控阻水阀门电机,LED灯,可控阻水阀门由电机控制,电机控制气门页的关闭和开启,从而控制原先进气道的截止和导通;本装置采用水浸传感器,一个水浸传感器可以外接多个探头,多个探头形成了多点监测,形成了一个监测面,该监测面布置在汽车发动机舱和外界之间,当有水通过这个监测面时,传感器便把“有水进入发动机舱”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传递给单片机16;单片机向可控阻水阀门、直流风扇电机、鼓风机电机、LED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发出工作的指令;可控阻水阀门电机接到指令后封死原有进气口1,为进气口2连接备用进气口3;直流风扇接到指令后启动,为备用进气通道4增加压力;鼓风机接到指令后启动,可以抵消掉没过排气口的积水对排气口产生的压力,帮助尾气顺利排出,鼓风机的一端连接备用管道5的一端,备用管道5的另一端和排气管连接;备用进气管道4的一端和备用进气口3连接,备用进气管道4的另一端位于在汽车外壳上方开的孔处,汽车外壳上开的孔处有防止雨水进入的防水结构,备用进气管道4位于汽车车体的内部或底部,也可以位于外部;当装置工作时,单片机控制LED灯亮,告知司机系统处于工作状态,系统结束工作后,LED灯熄灭,告知司机装置结束工作,汽车脱离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自动地处理汽车的涉水问题,防止水进入发动机,单片机系统使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原理图。
图2是备用进气管道4的原理图。
图1中1.原进气口,2. 进气口,3. 备用进气口,4. 备用进气管道,5.备用管道,6.监测面,7.数据线,8.探头,9.可控阻水阀门电机,10.直流风扇,11.鼓风机,12.LED灯,13.排气口,14.水浸传感器。
图2中1.原进气口,2. 进气口,3. 备用进气口,4. 备用进气管道,10.直流风扇,15.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的汽车电子涉水装置的核心是单片机,以此为核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传感器,风扇,鼓风机,可控阻水阀门电机,LED灯,可控阻水阀门由电机控制,电机控制气门页的关闭和开启,从而控制原先进气道的截止和导通。当水冲入发动机舱时,被监测面6感知,并把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递给单片机16,单片机16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控制直流风扇10,鼓风机11,可控阻水阀门电机9工作,关闭原进气通道1,直流风扇给备用进气通道4鼓气,鼓风机11给备用管道5鼓风,以抵消积水对排气口的阻力,LED指示灯12点亮告知司机汽车涉水时有发动机进水的危险并已自动启动电子涉水装置。当汽车脱离危险15秒,即传感器检测到没有水进入发动机舱的时间达到15秒,单片机16控制直流风扇10,鼓风机11,可控阻水阀门电机9恢复装置未工作时的状态,同时LED灯12熄灭,告知司机汽车脱离危险,装置自动停止工作。
如图2所述的汽车电子涉水装置的备用进气管道4一端和备用进气口3连接,一端位于汽车上部,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涉水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兆富,未经张兆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0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