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产生装置及使用该电子产生装置的电子锅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0056.9 | 申请日: | 2011-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1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远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骏威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A47J2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刘克宽 |
地址: | 52380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产生 装置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尤其涉及一种电子产生装置及使用该电子产生装置的电子锅。
背景技术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包括了炒、煎、炸、蒸煮,这些烹饪过程中,如果食物被加热到200℃以上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称为“游离基”,是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团。当原子形成稳定的分子时,化学键中电子必须成对出现,因此自由基就到处夺取其他物质的一个电子,使自己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自由基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而采用煎、炸的烹饪方式,最容易破坏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增加自由基的产生,其原因主要在于煎、炸过程中用油较多、温度很高,当食物被加热超过一定温度后,食物的稳定分子结构中的电子对被氧化呈单一电子的自由基,即其中一个或数个电子对成为缺失电子的自由基,被掠夺电子的物质则被氧化,从而造成食物及食用油的颜色变黄,导致食物内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丧失原有的营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公开号为CN1745692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装置在锅体的可供电子的配件”,其技术方案包括“该配件内置有直流电池,电池一个电极经导线与锅体连接,电池另一电极经电器元件和锅体连接成回路”;专利公开号为CN1745687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锅体装配特殊手柄的电子锅”,其技术方案包括“该电子锅的锅体至少设置有一个手柄,锅体与导线的一端连接,导线的另一端经电器元件与手柄内的直流电池电极连接,另一电极经电路和手柄的一端与锅体连接成回路”,上述专利申请均通过电池、导线与锅体构成回路,使锅体产生弱电流而向锅内食物经加热而产生的自由基提供缺失的电子,减少食物营养成分的流失。上述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均采用电池作为电源向锅体提供电子,其缺陷在于:其一,由于电池存储的电量有限,特别对于煎、炸的烹饪方式,其烹饪过程花费时间较长,往往在烹饪过程中容易出现电池耗尽需要更换电池的问题,其向锅体补充电子的数量有限,对食物起到保鲜作用的效果很有限;其二,由于该电池设置于手柄内,更换电池时必须停止对锅进行加热,并拆卸手柄进行更换电池,使用非常麻烦,因此给使用者造成不便;其三,电池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利用,造成浪费、不经济,电池使用完丢弃后,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环保。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的电子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子产生装置的电子锅,能更好地保持锅内食物的营养充分、新鲜,营养成分不易流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环保、食物保鲜效果好的电子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子产生装置的电子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提供一种电子产生装置,包括有电子产生部和充电部,所述电子产生部包括有电子产生外壳和设置在电子产生外壳内部的PCB板,所述PCB板设置有电子产生电路,所述电子产生电路包括有感应线圈,所述电子产生电路通过导线与锅体连接构成回路;
所述充电部包括有充电外壳和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有充电线圈;
当电子产生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充电线圈内。
其中,所述电子产生电路包括有变压器TR的次级线圈N2,电容C2、电容C4、电容C5,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三极管Q1、三极管Q2,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LED2,锅体,开关SW-1,其中,次级线圈N2为所述感应线圈,电容C2正极与二极管D1负极、开关SW-1的一端连接,开关SW-1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容C5负极、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容C5正极与三极管Q1基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4负极连接,电容C4正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三极管Q2基极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三极管Q2发射极与锅体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次级线圈N2的一端与二极管D1正极连接,次级线圈N2的另一端与电容C2负极、锅体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骏威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骏威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00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视频流传输中的带宽分配控制
- 下一篇:变配电站智能运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