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显微勾刀顶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1113.5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1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宽正;徐建军;徐书源;钟方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宽正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微 勾刀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微勾刀顶,主要用作在经蝶窦入路颅底显微手术中,配合显微勾刀或内镜显微刀具使用的辅助工具,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经蝶窦入路鞍底手术时,往往需要用显微勾刀或内镜显微刀具星形划开硬脑膜。因为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精细操作,在具体操作时,勾刀的深度、力度、划开的范围、划开的位置选择有时候难以掌握。容易划破硬脑膜下方的垂体组织、鞍隔、硬脑膜下方两旁的海绵窦、颈内动脉及第Ⅲ、Ⅳ、Ⅴ1、Ⅵ颅神经,有造成患者在术中、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如术中出血、脑脊液漏、第Ⅲ、Ⅳ、Ⅴ1、Ⅵ颅神经损伤、垂体功能低下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显微勾刀和刀具在使用技术中的不足,提
供“一种显微勾刀顶”,是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安全可靠,能大幅度降低患者在术中、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微勾刀顶,主要由手柄1、枪状曲柄2及桶圈3组成,所述枪状曲柄2的两端分别与手柄1的下端和桶圈3的侧壁连接,在桶圈3的底部设置有球体截面状的桶圈底5,桶圈底5的上表面6为凹弧面,在上表面6上均匀设置有圆锥形凹坑7。
桶圈3与枪状曲柄2的横柄4之间的夹角为90°,桶圈3轴心线垂直高度为0.5-3mm,横柄4的上端面与桶圈3上端面之间的垂直高度为0.5-1mm,其桶圈3上端面最远端与连接端点8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15mm。
所述圆锥形凹坑7,至少设置一个。
所述手柄1、枪状曲柄2、桶圈3及桶圈底5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操作灵活方便,提高手术效率,使用既安全又可靠,能大幅度降低患者在术中、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2.因在桶圈3的底部设置有球体截面状的桶圈底5,在上表面6上均匀设置有圆锥形凹坑7,采用本结构的勾刀顶,配合显微勾刀或内镜显微刀具使用,极大提高手术安全性,避免了在经蝶窦入路鞍底手术时,划破硬脑膜下方的垂体组织、鞍隔、硬脑膜下方两旁的海绵窦、颈内动脉及第Ⅲ、Ⅳ、Ⅴ1、Ⅵ颅神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桶圈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桶圈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桶圈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手柄, 2. 枪状曲柄, 3. 桶圈, 4. 横柄, 5. 桶圈底, 6. 上表面, 7. 凹坑, 8. 连接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非限制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该勾刀顶主要由手柄、枪状曲柄及桶圈组成。所述枪状曲柄2的两端分别与手柄1的下端和桶圈3的侧壁连接。在桶圈3的底部设置有球体截面状的桶圈底5,桶圈底5的上表面6为凹弧面,在上表面6上均匀设置有7个圆锥形凹坑。
桶圈3与枪状曲柄2的横柄4之间的夹角为90°,桶圈3轴心线垂直高度为3mm,横柄4的上端面与桶圈3上端面之间的垂直高度为1mm,其桶圈3上端面最远端与连接端点8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5mm。
所述手柄1、枪状曲柄2、桶圈3及桶圈底5通过模具精加工成型为一体结构。
本勾刀顶是这样使用的,当需要打开鞍底硬脑膜时,先用显微勾刀或内镜显微刀划开鞍底居中位置的硬脑膜,约4mm的开口,因中线附近,其下方多为肿瘤,第一刀划开时比较安全,将显微勾刀顶从划开的小口中紧贴硬脑膜内面缓慢伸入,沿着肿瘤和垂体与硬脑膜之间的间隙钝性分离骨窗显露出的硬脑膜。使硬脑膜与下方组织结构被显微勾刀顶物理隔开。伸入约10mm之后缓慢提起,确认显微勾刀顶提起部分仅为硬脑膜后,将显微勾刀或内镜显微刀具直接戳到显微勾刀顶顶起的硬脑膜上任意点,并抵住显微勾刀顶桶圈底任意一个圆锥形凹坑内,刀锋对向显微勾刀顶枪状柄方向,向后缓慢有力地向刀锋指向方向后退,使刀锋得以划开目标区硬脑膜。反复多次按上述办法,划开各个方向的目标硬脑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灵活方便,提高手术效率,使用既安全又可靠,能大幅度降低患者在术中、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宽正,未经李宽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1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