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45213.5 | 申请日: | 201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8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波;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仪和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3/06 | 分类号: | C01B3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林君勇 |
地址: | 31124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 硅化镁 加料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加料机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硅烷(SiH4),又称四氢化硅,是最重要的电子气体,也是生产多晶硅的原料气体,它对微电子、光伏、特种陶瓷、光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目前,业界生产硅烷主要采用催化歧化三氯氢硅法(UCC工艺)、氢化锂还原三氯氢硅法、氢化铝钠(NaAlH4 )还原四氟化硅法、催化歧化乙氧基硅烷和硅化镁法。与其他技术相对,硅化镁法因具有投资小、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无知识产权垄断等优点,而被国内生产厂商广泛采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国内外对高纯硅烷和多晶硅的需求日益增加,完善与发展硅化镁法成为国内诸多企业的攻关方向。硅化镁(化学式为Mg2Si)作为硅化镁法最重要的原料和技术瓶颈之一,对硅化镁法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高效、连续、安全和低耗的合成技术是硅化镁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传统硅化镁的合成方法是将硅粉与镁粉按比例混合,放入间歇式固定床中,在氩气、氢气氛或真空下加热到500~650℃左右,使其发生反应,合成硅化镁,化学反应式为:
2Mg + Si→ Mg2Si + 77.4 kJ/mol
由于在生成硅化镁的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使得采用固定床装置合成硅化镁时,遇到严重的物料过热问题,即物料反应放热引起局部高温,物料在高温下造成镁蒸发、结块、硅化镁分解、成分偏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固定床法通常是间隙式的生产方式,它包括装料、加热、保温、冷却和取料等过程,具有生产效率较低、危险性高、能耗大、产物结块严重等致命缺点。
相对间隙床工艺,连续反应工艺可较好控制反应进程及控制参与反应的物料量,不易引起过热。同时,连续反应工艺一般采用边反应边搅拌的方式,可以防止粉体结块,均匀物料和热量,利于合成高质量硅化镁。因此,连续反应工艺是规模化生产硅化镁的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产品的质量的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加料机构包括加料斗、手孔、加料粉体阀、螺旋加料器、调速电机和加料口,所述的加料斗的上部设有手孔,所述的加料斗的底部为加料粉体阀,所述的加料粉体阀的底端连接螺旋加料器,所述的螺旋加料器的端部连接加料口,所述的螺旋加料器通过调速电机相驱动。
加料机构用来添加镁粉和硅粉,加料机构可严格控制所加的量,同时通过螺旋加料器,使粉末更加的均匀,更加的细化,在反应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料斗的上部设有加料视镜,所述的加料视镜设在手孔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的螺旋加料器包括旋转轴和螺旋杆,所述的旋转轴与调速电机相连接,所述的旋转轴上设有螺旋杆。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料斗的下端为倒锥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提升产品质量,设备结构简单,可控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硅化镁的加料机构,加料机构包括加料斗1、手孔2、加料粉体阀3、螺旋加料器4、调速电机5和加料口6,所述的加料斗1的上部设有手孔2,所述的加料斗1的底部为加料粉体阀3,所述的加料粉体阀3的底端连接螺旋加料器4,所述的螺旋加料器4的端部连接加料口6,所述的螺旋加料器4通过调速电机5相驱动,所述的加料斗1的上部设有加料视镜7,所述的加料视镜7设在手孔2的一侧,所述的螺旋加料器4包括旋转轴8和螺旋杆9,所述的旋转轴8与调速电机5相连接,所述的旋转轴8上设有螺旋杆9,所述的加料斗1的下端为倒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仪和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仪和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5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