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车辆车间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9605.9 | 申请日: | 201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1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文;崔志国;马云双;马利军;林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02 | 分类号: | B61F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车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车间减振装置,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干线铁路的时速已达380公里以上,因此对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车辆安全性能的设计要求更为严格。
加长编组的轨道车辆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位于编组尾部的几节车体会相应地出现在尾摆问题,即车体在轨道横向上来回摆动。
当两组轨道车辆高速会车、或是进出隧道等封闭地况时,在较大压力的空气的紊流作用下,车体也会发生明显地横向摆动。
上述问题的发生是由于轨道车辆高速运行时,车体在转向架牵引力的驱动下受到不同横向载荷的共同影响。此类问题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车辆高速行驶的平稳性,乘客在车内会感受到较明显的颠簸,乘坐的不舒适感较强。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间减振装置,其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采用横向半主动减振与车间减振相组合的减振方式,以缓解因高速行驶、加长编组车辆产生的尾摆问题和交会紊流影响,实现有效地控制车体横向摆动、提高高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间减振装置主要包括有:
设置在车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横向减振器;
以及连接横向减振器与加速度传感器、并控制横向减振器输出阻尼的半主动控制器。
如上述基本方案,半主动控制器同时接收多节车体的加速度传感器上传的车体实时加速度数据。
当某节车体加速度达到警戒值时,半主动控制器向横向减振器输出控制指令而调节其阻尼值,以此实现限制车体相对于转向架发生横向摆动的趋势。
为进一步地限制前、后车体在高速会车等条件下发生的横向摆动,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在前车车体与后车车体之间连接有一组车间耦合减振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车间减振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1、能够有效地缓解因高速行驶、加长编组产生的车辆尾摆问题和交会紊流影响,提高高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2、所采取的单节车体横向半主动减振与车间减振相组合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横向平稳性能。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所述半主动减振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2是车间减振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半主动控制器1、后车体加速度传感器2、前车横向减振器3、前车车体4、前车体加速度传感器5、后车车体6、前车转向架7、后车横向减振器8、车间耦合减振器9。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车间减振装置包括,
设置在前车车体4上的前车体加速度传感器5、后车车体6上的后车体加速度传感器2;
设置在前车车体4与前车转向架7之间的前车横向减振器3、后车车体6与后车转向架之间的后车横向减振器8;
以及连接前车横向减振器3、后车横向减振器8并控制其输出阻尼的半主动控制器1。
另外,在前车车体4与后车车体6之间连接有一组车间耦合减振器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铁道部运输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96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轨道车辆的电气动的牵引模块
- 下一篇:电动车辆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