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壳管式干式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0296.7 | 申请日: | 201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9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富;刘树春;钟希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泽富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10;F28F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壳管式干式 蒸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水源热泵机组的壳管式干式蒸发器,属中央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源热泵利用储存于地表浅层的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空调供暖。水源热泵利用水源的过程当中,只交换热量,水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经回灌至地层或重新排入地表水体后,不会造成原有水源的污染。地球表面或浅层水源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一般为10~25℃,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水源热泵同时解决了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传统的水源热泵机组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由压缩机2、壳管式冷凝器1、截止阀4、干燥过滤器5、视液镜6、电磁阀7、膨胀阀8、壳管式干式蒸发器3以及电器控制部分等组成。
壳管式干式蒸发器3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筒体9,所述筒体9的两端分别设有管板11,在管板11的外侧安装有端盖10,所述管板11与端盖10之间形成密封的前后腔室,两块管板11之间设有连通前后腔室的换热管12,在其中一端的端盖10上设有制冷剂的进液口17和出液口16。
在筒体9上设有载冷剂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所述进水口14设置在筒体9上远离进液口17和出液口16的一端,所述出水口15设置在筒体9上靠近进液口17和出液口16的一端。
这种结构导致制冷剂与载冷剂进出方向混流方式,从进液口17进入的制冷剂有部分在没有完全进行换热制冷的情况下直接走近路从出液口16流出,导致换热效率没有充分的得到发挥,大大降低了传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壳管式干式蒸发器的以上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传热效率的壳管式干式蒸发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壳管式干式蒸发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管板,在管板的外侧安装有端盖,所述管板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的前后腔室,两块管板之间设有连通前后腔室的换热管,在其中一端的端盖上设有制冷剂的进液口,另一端的端盖设有出液口,在筒体上设有载冷剂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在筒体上靠近出液口的一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筒体上靠近进液口的一端。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换热管在靠近管板的端部内侧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外径小于换热管的内径,进液管与换热管之间紧配合。
这样制冷剂液体经过进液管进入换热管,截面突然收缩,使制冷剂的动压升高,流速增加,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改进:
所述换热管为翅片换热管。
较普通换热管传热系数提高15-20%,这样整个水源热泵机组传热效率较传统机组提高30%以上,更节能、环保。
进一步改进:
所述筒体内设有若干块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交错设置。
增加了制冷剂流动里程,提高了整机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使得制冷剂与载冷剂进出方向形成纯逆流方式,较混流方式可以提高整机传热效率,更节能、环保。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传统的水源热泵机组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壳管式干式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管式冷凝器;2-压缩机;3-壳管式干式蒸发器;4-截止阀;5-干燥过滤器;6-视液镜;7-电磁阀;8-膨胀阀;9-筒体;10-端盖;11-管板;12-换热管;13-折流板;14-进水口;15-出水口;16-出液口;17-进液口;18-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种壳管式干式蒸发器,包括筒体9,所述筒体9的两端分别设有管板11,在管板11的外侧安装有端盖10,所述管板11与端盖10之间形成密封的前后腔室,两块管板11之间设有连通前后腔室的换热管12,在其中一端的端盖10上设有制冷剂的进液口17,另一端的端盖10设有出液口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泽富,未经王泽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02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断路器过载报警不脱扣装置
- 下一篇:隔离变压器连接埠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