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1891.2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4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敬伟;叶光辉;杨应奎;张红运;冯振;郭小兵;周晓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2 | 分类号: | E21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表 清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下作业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修井起油杆过程中的清除油杆外表面油污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起油杆作业过程中,原油附着在油杆的外壁上被直接提出井口。不仅给施工作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原油浪费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1)原油堆积一定量时工人就必须做一次清理,堆积在井口的原油影响了施工进度。(2)当原油随着油杆被提到高空时,掉落的原油飘散在井场给环境造成了污染。(3)原油不能回收造成资源的浪费。(4)增加油杆清洗的工作量,造成清洗成本的上升。
目前,采用的清除油污的方法通常是用一根皮带缠绕在油杆外壁上,油杆上提过程中皮带将油污刮掉。不但会增加劳动强度,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安装在井口,油管从中心穿过,上提油管时环形胶皮自动清除油杆外壁的油污。满足起油杆过程中的清油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主要由压盖、锁紧帽、支撑环、环形胶皮、壳体和下接头组成,在圆筒形壳体的下端连接有一个下接头,下接头有中心孔。油管能穿过下接头的中心孔。下接头的下端有油管外螺纹,其特征在于:在下接头的上端面并在壳体内有2~5个环形胶皮,环形胶皮有中心孔,环形胶皮的中心孔与油管外径相同;在相邻两个环形胶皮之间有一个支撑环;在壳体的上端有内螺纹,壳体的上端螺纹连接一个压盖,压盖的下端面压在上部的环形胶皮上;在压盖的外螺纹上有一个锁紧帽,锁紧帽的下端面压紧壳体的上端面。压盖有中心孔,油管能穿过压盖中心孔。
为了方便操作,在压盖的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手柄。
所述的环形胶皮上均匀分布有被切割开的口,所述的被切割开的口呈放射状。
油杆通过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时,经过环形胶皮的刮削,有关外壁上的原油被清理干净;油杆接箍扶正防脱器等大直径工具通过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时,环形胶皮被切割的八部分向上张开,再依靠自身弹性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安装在井口,油管从中心穿过,上提油管时环形胶皮自动清除油杆外壁的油污。安装拆卸简单快速、性能安全可靠,满足起油杆过程中的清油的要求,减少原油的浪费。安装和拆卸时不需要改动井口,一人便能轻松完成装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压盖,2-手柄,3-锁紧帽,4-支撑环,5-环形胶皮,6-壳体,7-下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油杆外表面清油装置,主要由压盖1、锁紧帽3、支撑环4、环形胶皮5、壳体6和下接头7组成。壳体6外径140mm。在圆筒形壳体6的下端螺纹连接有一个下接头7,下接头有中心孔;下接头7的下端有73mm平式油管外螺纹。在下接头7的上端面并在壳体6内有两个环形胶皮5,环形胶皮5有中心孔,环形胶皮5的中心孔与油管外径相同。所述的环形胶皮5上均匀分布有八个被切割开的口,所述的被切割开的口呈放射状。在相邻两个环形胶皮5之间有一个支撑环4,在下部的环形胶皮5下面有一个支撑环4。在壳体6的上端有内螺纹,壳体6的上端螺纹连接一个压盖1,压盖1的下端面压在上部的环形胶皮5上;在压盖1的外螺纹上有一个锁紧帽3,锁紧帽3的下端面压紧壳体6的上端面;压盖1有中心孔。在压盖1的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手柄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18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