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残障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53360.7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孟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井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5/00 | 分类号: | A61G5/00;A61G5/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43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残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残障车。
背景技术
现在,为了方便行动不便或者身患疾病的人员外出上路,有各式各样的残障车出现,在设计上,因考虑到使用的安全性均设置有刹车装置,但是往往这种刹车装置不够平稳,效果也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残障车,使得驾车人员可以平稳的、安全的对其进行操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残障车,包括车身、设置在车身上的车座和握把、车轮,所述车轮与车身通过一转轴相转动连接,它还包括一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包括位于握把附近的操纵柄、一端与所述操纵柄相连接的刹车线和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抱闸装置,所述抱闸装置设置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抱闸装置与所述刹车线另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设置有一刹车轮,所述抱闸装置设置在所述刹车轮外侧。
优选地,所述抱闸装置为盘式刹车器。
优选地,所述车座具有向其自身内部凹陷的凹部。
优选地,所述车座包括相分断的前段部和后段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刹车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车身;2、车座;21、前段部;22、后段部;3、握把;4、车轮;5、刹车装置;51、操纵柄;52、刹车线;53、抱闸装置;6、转轴;61、刹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或2之一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附图1和2所示的一种残障车,包括车身1,设置在车身1上的车座2和握把3、车轮4,所述车轮4与车身1通过一转轴6相转动连接,它还包括一刹车装置5,所述刹车装置5包括位于握把3附近的操纵柄52、一端与所述操纵柄52相连接的刹车线52和设置在所述车身1上的抱闸装置53,所述抱闸装置53设置在所述转轴6上,且所述抱闸装置53与所述刹车线52另一端相连。
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设置有一刹车轮61,所述抱闸装置53设置在所述刹车轮61外侧。
所述抱闸装置53为盘式刹车器。
所述车座2具有向其自身内部凹陷的凹部。
所述车座2包括相分断的前段部21和后段部22。
本实施例中,刹车线52外套有橡胶管,所述位于车身1中段的橡胶管被束扎在所述车身1上,刹车线52的两端分别与操纵柄52和抱闸装置53相连,当手按下操纵柄52时,操纵柄52一端的刹车线52就被压紧带动抱闸装置53一端的刹车线52,使得抱闸装置53对转轴6进行卡死,转轴6与后车轮相固定连接,后车轮与车身相转动连接,因此卡死转轴的同时,后车轮也被刹死,整个残障车同时被刹停。。
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设置有一刹车轮61。所述抱闸装置53为盘式刹车器。盘式刹车器将抱闸装置53在抱闸过程中产生的力作用于刹车轮61上,通过刹车轮61进一步传导至转动轴上,这样抱闸装置53不会直接作用于转轴6上,减小转轴6所需要承受的剪切和扭转力,保证了转轴6不会在多次、反复的抱闸中变形,也因此残障车运行的平稳性得到了保证。盘式刹车为刹车片、与车轮4连接的刹车盘在刹车时相互作用,直到车轮4停止转动。这种刹车方式较为安全,受力较平均。所述抱闸装置53设置在所述刹车轮61外侧,刹车轮61与外界相隔绝,防止异物进入也保护操控人员的安全。
所述车座2具有向其自身内部凹陷的凹部。所述车座2包括相分断的前段部21和后段部22。采用以上设计,行动不便或身患疾病的人员较为舒适。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结构具有刹车更加平稳,保护了操控人员的安全的优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结合图示进行了说明,很明显,在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基础上,可以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很多修改。在本实用新型的所属技术领域中,只要掌握通常知识,就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旨范围内,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井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太仓井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33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