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光板、背光源以及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3844.1 | 申请日: | 2011-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3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东;赵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7;F21S8/00;F21V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李娟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光板 背光源 以及 显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源以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液晶显示设备中,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对液晶模组来讲至关重要,而LED光源之间却由于LED光源入光角度的问题,容易出现暗区,如图1所示,在各个LED光源之间,都会有LED光源照射不到的暗区,在图1中,阴影部分即为暗区,LED光源之间的距离越大,暗区也越大。
为解决该问题,同时减少LED光源的数量,目前是在导光板的入光部位设置有梯形或弧形的锯齿结构,以增大LED入光角度,进而减小在LED光源之间出现的暗区。
但是随着LED技术的提高,亮度也越来越高,即使使用更少的LED也能到达背光源亮度的要求,但是使用目前的减小暗区的方式却难以满足要求,影响发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源以及显示设备,以减小LED光源之间的暗区范围。
一种导光板,包括:
至少一个介质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并且:
所述介质层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边缘的距离与介质层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暗区边缘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边缘的最大距离;
所述介质层中的介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导光板介质的折射率。
其中,所述介质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LED光源之间。
或者,所述介质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内。
较佳的,所述介质层中的介质为空气。
还可以在所述导光板中每个LED光源的入光处设置一个介质层。
进一步,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边缘设置有用于增大光线入射角度的锯齿。
更进一步,所述介质层出光侧的导光板边缘设置有用于增大光线入射角度的锯齿。
其中,所述锯齿具体为三角形或弧形。
一种背光源,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源以及显示设备,由于在导光板的入光处增设了介质层,且该介质层中的介质的设置率大于导光板材质的折射率,因此,使得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在进入介质层时,发生了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进而使得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向LED光源两侧扩散,从而减小暗区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导光板中的光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添加介质层后的导光板中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导光板外添加介质层后的光路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导光板中为每个LED光源添加介质层后的光路示意图之一;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导光板中为每个LED光源添加介质层后的光路示意图之二;
图5a-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锯齿形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导光板中为每个LED光源添加介质层和锯齿后的光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导光板中为每个LED光源添加介质层后的光路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源以及显示设备,由于在导光板的入光处增设了介质层,且该介质层中的介质的设置率大于导光板材质的折射率,因此,使得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在进入介质层时,发生了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进而使得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向LED光源两侧扩散,从而减小暗区范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介质层201,该至少一个介质层设置在导光板202的入光侧,并且:
介质层201与导光板202入光侧边缘的距离a与介质层201的厚度b之和小于或等于暗区边缘与导光板202入光侧边缘的最大距离H;介质层201中的介质的折射率大于导光板202介质的折射率。
其中,介质层201可以设置在导光板与LED光源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导光板内。
当介质层201设置在导光板与LED光源之间时,如图3所示,光线从LED灯进入介质层201后,光线的最大入射角度为β,光线在介质层201中以β角进行传播,因此光线的扩散范围相对于光线以α角进行传播要广,进而减小暗区的范围。图3中,虚线以内的范围是设置介质层201之前的暗区范围,而阴影部分是设置介质层之后的暗区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38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缆线路夹层怀抱式盘留架
- 下一篇:一种隔离卡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