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结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5344.1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1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赵卫国;康玉宾;赵如愿;王晓辉;朱翠雪;贾俊礼;雷福斗;席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1/24 | 分类号: | F16H41/24 |
代理公司: | 济宁众城专利事务所 37106 | 代理人: | 李效宁 |
地址: | 272073 山东省济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结构 涡轮 液力变矩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结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特别适用于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中。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的涡轮组件无法实现轴向定位,与变速箱合箱时需要增加调整垫调整涡轮轴与涡轮组件的轴向间隙,给装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该处间隙调整不合适会导致涡轮组件轴向窜动,产生加大的轴向力,导致涡轮组件内球轴承损坏,涡轮组件与导轮摩擦,产生铝屑或颗粒,造成变矩器故障,铝屑会造成整机系统传动油变脏;现有的变矩器结构性差,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维修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通过对双涡轮变矩器内部结构的设计改善,使涡轮组件实现轴向定位,同时设计了轴承座圈的结构,使变矩器内部热交换油回路通畅,变矩器回油畅通及时带走变矩器内部热量,克服现有双涡轮液力变矩器技术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不合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结构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主要包括罩轮、深沟球轴承A、涡轮组件、隔环、推力球轴承、卡簧、轴承座圈、导轮、螺栓、泵轮、导轮座、深沟球轴承B、齿轮、密封环、壳体,其特征是:在涡轮组件的右端安装隔环、推力球轴承,涡轮组件右端由推力球轴承来轴向定位,深沟球轴承A内圈安装在涡轮组件上,外圈安装在罩轮内,隔环放置在涡轮组件上,推力球轴承的右端放在轴承座圈孔内, 推力球轴承与导轮之间安装轴承座圈,轴承座圈上设计过油孔, 导轮与导轮座采用螺栓联接,导轮安装卡簧槽,轴承座圈与导轮用卡簧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涡轮组件右端结构的改进,在右端增加一推力球轴承,放置在轴承座圈内,轴承座圈设计过油孔,既限制了涡轮组件向右窜动,同时又保证变矩器回油通畅,改善了变矩器的散热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罩轮1、深沟球轴承A2、涡轮组件3、隔环4、推力球轴承5、卡簧6、轴承座圈7、导轮8、螺栓9、泵轮10、导轮座11、深沟球轴承B12、齿轮13、密封环14、壳体15,在涡轮组件3的右端安装隔环4、推力球轴承5,涡轮组件3右端由推力球轴承5轴向定位;深沟球轴承A2内圈安装在涡轮组件3上,外圈安装在罩轮1内,限制涡轮组件3向左端移动;隔环4放置在涡轮组件3上,用于隔离并调整与推力球轴承5之间的间隙,推力球轴承5的右端放在轴承座圈7孔内,用于限制涡轮组件3向右端移动,此结构实现涡轮组件3的轴向定位;推力球轴承5与导轮8之间安装轴承座圈7,轴承座圈7上设计过油孔,保证了液力变矩器回油通畅,满足液力变矩器散热条件;导轮8与导轮座11采用螺栓9联接,导轮8安装卡簧槽,轴承座圈7与导轮8用卡簧6定位,避免导轮8、轴承座圈7相对滑动产生铝屑的隐患;隔环4的设计有效的避开了涡轮组件3上的铆钉头,解决了推力球轴承5的空间布置难题;罩轮1与泵轮10连接在一起,深沟球轴承B12放置在齿轮13内,密封环14放置在导轮座11上,导轮座11与壳体15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5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速器档位逆向操纵装置
- 下一篇:全悬挂星轮柔性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