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用的流体状态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58415.3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6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尹良杰;葛宗强;翟清泉;郝佳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G01M15/02;G01M1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自动 变速箱 冷却系统 试验 流体 状态 观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用的流体状态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的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为闭环冷却系统,系统内冷却液加压1.0-1.5bar,提高了冷却液沸点,改变了传统的冷却循环方式,冷却液分配法兰与节温器合成为一个单元,增加了冷却液分配控制单元,实现与发动机上的机油冷却器和自动变速箱油冷却器进行热交换,同时采用了冷却液循环双回路设计既缸体和缸盖各自形成回路,以及在冷却系统的大小循环中分别设计有节温器等,鉴于目前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两种冷却系统之间的匹配和关联方式等,需要我们在整车或台架上对发动机或自动变速器的冷却系统测试时去了解系统管道内冷却液的流动的状态,但冷却系统的工作环境较恶略,冷却液的最高温度可以接近120℃,管道内压力可以达到1.5 bar,而具冷却液具有一定腐蚀性,冷却系统的连接管通常采用抗高温,耐老化以及具备一定压力承受的黑橡胶管,但是,试验过程中复杂的冷却系统管道内很难了解冷却液的流动状态和回流方向以及循环时受截流阀和节温器开度的影响,无法做到实时监测和观察系统内冷却液的流动状态。
发明内容
为了切实对系统内冷却液的流动状态实现实时监测和观察,必须在整个系统管路的某一测试路段加装透明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用的流体状态观察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用的流体状态观察装置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嵌设在外管内;所述外管中部开设有观察窗口,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连接着左接头和右接头;所述内管材料为耐热玻璃管,内管的两端分别对应开设有槽口,一根拉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在内管两端的槽口处,所述拉力弹簧中部设有方向指示飘带;方向指示飘带位于外管的观察窗口处。
所述外管材料为防锈钢管。所述外管两端分别设有密封圈,外管和内管的管壁之间的间隙处填充密封材料,所述密封材料为可赛新16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巧紧凑,便于空间上的布置;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管嵌套结构,可以完全满足冷却系统试验中一些苛刻的试验环境要求,可耐受350℃左右高温,承受的压力接近3bar,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等;
3、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外管两端连接头处采用密封圈,两管壁之间的间隙处填充密封材料,所述密封材料为可赛新(1608),该密封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冷却液渗漏现象发生,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
4、通过观察窗口了解方向指示飘带的运动情况,可清晰反馈出系统管路内流体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耐热玻璃基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发动机或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用的流体状态观察装置包括外管6和内管4,内管4嵌装在外管6内,外管6材料为防锈钢管,内管4材料为耐热玻璃管。外管6中部开设有观察窗口5,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连接着左接头1和右接头8;左接头1、右接头8与外管6两端的连接处分别装有密封圈A2和密封圈B7,外管4和内管6管壁之间的间隙处填充密封材料,密封材料为可赛新(1608)。内管4的两端分别对应开设有槽口3,一根拉力弹簧9的两端分别卡设在内管两端的槽口3处,拉力弹簧9中部安装有方向指示飘带10;方向指示飘带10位于外管6的观察窗口5处。
当变速箱冷却系统试验时,将本实用新型通过左接头1和右接头8串联在变速箱冷却器进水口前端。当发动机工作后,水泵将冷却液引入变速箱冷却器与变速箱油进行热交换,当冷却液沿进水口前端软管流过串联在管路中的本实用新型装置后,透过本实用新型装置上的观察窗口5了解方向指示飘带10运动情况,即实现对引入变速箱冷却器的冷却液的流体状态、波动情况以及流向、流速、杂质、含量等进行实时观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84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