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0622.2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7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苏荣臻;鲁先龙;丁士君;童瑞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27/10 | 分类号: | E02D27/10;E02D27/12;E02D5/22;E02D2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板式 复合 基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电线路的基础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
背景技术
目前在输电线路工程的黄土或粉土地基中,当荷载条件较大时,一般采用板式基础1,如图1所示,先在地基中开挖基坑3,然后在基坑3中支模,在支模中放入配筋,然后向支模中浇注混凝土,形成下部为底板11、上部为立柱12的基础形式,成型后拆除支模板,再向基坑3中回填土体4。
在荷载条件较大时,板式基础的埋深和底板尺寸较大,基础本体混凝土和钢筋用量也较大,同时为满足支模要求,所开挖出的基坑尺寸也很大,这样具有大量的土方开挖回填量,施工强度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减少土方开挖量、节约材料用量的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包括板式基础和微型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桩的顶端伸入板式基础中。
其中,所述板式基础包括底板和置于底板上的立柱,所述底板和立柱均由配筋和混凝土I浇筑而成。
其中,所述底板的纵剖面为矩形、梯形或阶梯状。
其中,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方形。
其中,所述微型桩包括钢筋笼和围绕在钢筋笼周围的混凝土II。
其中,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和设在主筋外侧的箍筋,所述主筋的上部伸入到板式基础中。
其中,所述主筋埋入板式基础中的长度≥主筋直径的40倍。
其中,所述微型桩的顶面埋入板式基础的高度≥1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微型桩的存在,使上部板式基础尺寸及埋深减少,减少土方开挖量,微型桩可采用洛阳铲掏挖成孔,施工方便,工作强度低。
2、由于微型桩具有较大的侧面积,可以利用微型桩与土体的侧摩阻力承担荷载,相比板式基础,在相同荷载条件下,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的混凝土和钢筋用量更少,有利于节约施工用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板式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微型桩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施工完成后、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1-板式基础,11-底板,12-立柱,13-配筋,14-混凝土I 2-微型桩,21-钢筋笼,22-混凝土II,23-主筋,24-箍筋,3-基坑,4-土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基础包括板式基础1和四根按正方形布置的微型桩2。板式基础1主要由底板11和立柱12两部分组成,底板11和立柱12均由配筋13和混凝土14I浇筑成型;微型桩2包括钢筋笼21和围绕在钢筋笼周围的混凝土II22,钢筋笼21主要由主筋23和箍筋24构成,四根主筋布置成正方形、且每两根主筋外侧均固有按Z字形设置的箍筋24。四根微型桩2置于板式基础1的底部,微型桩的2的主筋23伸入到板式基础的底板11中,使板式基础和微型桩共同作用,形成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
为了使该复合基础可承受更大的上拔力,应设置微型桩2的主筋23埋入板式基础1底板11的长度不小于主筋23直径的40倍,设置微型桩2的顶端(即混凝土II22的顶面)埋入板式基础1底板11的高度h不小于10cm。采用本例结构的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可承受150吨甚至更高的上拔力。
如图3所示,本例中采用四根微型桩2按正方形分布于板式基础1的底板11中,底板11的纵剖面可以为矩形、梯形或阶梯状,立柱1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或方形。
该微型桩板式复合基础的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1、用洛阳铲掏挖出微型桩2的孔洞;
2、按照钢筋笼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加劲箍筋24设在主筋23外侧所制成钢筋笼,向孔洞中放入微型桩的钢筋笼21;
3、向微型桩2的孔洞中浇注混凝土II22,使其与钢筋笼21胶结形成微型桩2;
4、开挖上部板式基础1的基坑3,按板式基础的尺寸支护模板,然后放入底板11和立柱12的配筋13;
5、向板式基础1的模板中浇注混凝土I 14,使混凝土I 14与配筋13胶结成板式基础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06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