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2438.1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8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鹤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12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醒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学生或工作者专心学习或工作时,往往由于发困,导致影响听课效果或导致工作失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需要合理的产品及时提醒发困的人,减少或避免不良后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醒人们在重要时刻发困,避免影响学习或工作效率,特提供了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包括传感器1,固定装置2,壳体3,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控制器6,蜂鸣器7,电机8,偏心装置9,电源10;
其中:传感器1安装在固定装置2上,开关5安装在壳体3表面,信号采集装置4安装在壳体3内部,传感器1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连接,控制器6安装在壳体3内部,分别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电源10分别通过导体与控制器6、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偏心装置9安装在电机8的输出轴上。
所述的传感器1为能提取脑电波信息的传感器。
所述的传感器1为振动传感器。
所述的壳体3为两块卡接在一起的分体结构。
所述的壳体3外形主体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
工作原理:
人头部戴上类似于发卡的固定装置2,当传感器1为提取脑电波信息的传感器时,可以通过控制器6判断人的脑电波是否为发困状态,如果是发困状态,控制器6驱动蜂鸣器7和电机8同时或单独启动,实现提醒发困者重提精神,集中注意力。
当传感器1为振动传感器时,可以通过人体头部突然的低头动作的振动情况,判断是否为打瞌睡状态,如果是发困,则控制器6驱动蜂鸣器7和电机8同时或单独启动,实现提醒发困者重提精神,集中注意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原理结构简单,批量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提升学生学习时的学习效率,避免工作人员在关键时刻发困带来损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包括传感器1,固定装置2,壳体3,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控制器6,蜂鸣器7,电机8,偏心装置9,电源10;
其中:传感器1安装在固定装置2上,开关5安装在壳体3表面,信号采集装置4安装在壳体3内部,传感器1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连接,控制器6安装在壳体3内部,分别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电源10分别通过导体与控制器6、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偏心装置9安装在电机8的输出轴上。
所述的传感器1为振动传感器。
所述的壳体3为两块卡接在一起的分体结构。
所述的壳体3外形主体形状为矩形。
工作原理:
人头部戴上类似于发卡的固定装置2,传感器1为振动传感器,通过人体头部突然的低头动作的振动情况,判断是否为打瞌睡状态,如果是发困,则控制器6驱动蜂鸣器7和电机8同时或单独启动,实现提醒发困者重提精神,集中注意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困提醒报警装置包括传感器1,固定装置2,壳体3,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控制器6,蜂鸣器7,电机8,偏心装置9,电源10;
其中:传感器1安装在固定装置2上,开关5安装在壳体3表面,信号采集装置4安装在壳体3内部,传感器1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连接,控制器6安装在壳体3内部,分别通过导体与信号采集装置4、开关5、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电源10分别通过导体与控制器6、蜂鸣器7和电机8连接,偏心装置9安装在电机8的输出轴上。
所述的传感器1为能提取脑电波信息的传感器。
所述的壳体3为两块卡接在一起的分体结构。
所述的壳体3外形主体形状为椭圆形。
工作原理:
人头部戴上类似于发卡的固定装置2,传感器1为提取脑电波信息的传感器,通过控制器6判断人的脑电波是否为发困状态,如果是发困状态,控制器6驱动蜂鸣器7和电机8同时或单独启动,实现提醒发困者重提精神,集中注意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鹤,未经陈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24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