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2641.9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9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胡红兵;杨晓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许婉静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变电站 规约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规约转换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国家电网主要推广形式,智能变电站分为过程层(设备层)、间隔层、站控层。过程层(设备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完成变电站电能分配、变换、传输及其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状态监测等相关功能。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一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的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对站内智能设备的主要要求之一就是智能设备通信规约是IEC61850,但国内绝大多自动化产品通信规约不是IEC61850,使得一些不能满足智能变电站要求的自动化产品不能应用于智能变电站,影响到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智能变电站内三层,即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之间以及各智能设备之间实现数据交互通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包括嵌入式CPU,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式CPU分别与以太网接口、RS485接口、RS422接口、RS232接口、CAN接口、TTL接口相连,所述以太网接口支持IEC61850和IEC104规约的TCP报文传送,同时支持GOOSE报文传送。
前述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嵌入式CPU同时与IRIG-B对时接口相连。
前述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接口为4个。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嵌入于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产品,将原通信规约转换为IEC61850,可满足智能变电站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的转换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包括高性能嵌入式CPU,硬件接口方式有RS485、RS422、RS232、CAN、TTL、以太网,还扩了IRIG-B对时接口。支持智能变电站内任何通信规约与IEC61850之间的转换,即从非IEC61850通信规约接口过来的数据根据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转换处理,转换成IEC61850数据,从IEC61850通信规约接口过来的数据根据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转换处理,转换成非IEC61850数据,如图2。以太网接口除了支持IEC61850、IEC104规约的TCP报文,还支持GOOSE报文传送,实现站内连锁、SMV接收、保护跳闸功能。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有4个以太网接口,每个以太网接口可设置多个IP,每个以太网接口可任意运行于IEC61850、GOOSE、IEC104规约中的一种,一个太网接口也可同时运行IEC61850和GOOSE规约。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嵌入于智能变电站不同厂家智能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尺寸为160.26mm×107.95mm×13.5mm,体积小易于嵌入自动化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规约转换器使用高性能嵌入式CPU,可采用型号为MPC8247VRTIEA的CPU,其运行速度快,能满足智能变电站数据传输要求。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26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