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连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2705.5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82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淞;席艳秋;马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00 | 分类号: | B60J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天窗 安装 顶盖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逐步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对汽车外观和舒适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汽车天窗已经开始从曾经的高端配置变为标准配置,天窗系统的好坏在用户选择车辆的时候所占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高端车型采用的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包边结构固然能够很好的保证车身质量,但设备费用太高,工艺难度大;而中低端车型采用的搭接方式设备费用低,容易实现,然而由于制造公差的原因,天窗安装板在顶盖翻边处的重叠尺寸不可能很大,容易出现天窗安装板从顶盖翻边处脱落下垂的现象,同时因为天窗安装板与顶盖在翻边处存在间隙空间,顶盖的强度往往不足,容易出现顶盖变形、弧度不均等缺陷,此外,由于天窗安装板的后沿上的与顶盖翻边配合处通常呈如图1所示的槽口向下的弧槽状,以增加两者搭接配合的强度,然而其加强槽的特殊形状也导致相应的模具制作困难,尺寸也极其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且连接强度高的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连接结构,其工艺难度低且成品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连接结构,包括天窗安装板以及与其配合的顶盖,所述天窗安装板的前沿、左沿及右沿分别与顶盖相应处固接,所述顶盖上与天窗安装板的后沿配合处设有下翻边槽且两者间构成搭接配合,所述天窗安装板的后沿在其两者搭接配合处设置有便于烧焊或胶接两者的平台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上述结构以后,通过在天窗安装板后沿上设置平台部与顶盖的下翻边槽构成搭接配合关系,一方面仍采用工艺难度低的搭接配合,从而可保证顶盖与天窗安装板间存在间隙,使顶盖不会因为天窗安装板的小变形而变形,另一方面由于平台部的存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二氧化碳焊焊接或结构胶粘接将天窗安装板与顶盖直接固定在一起,解决了安装板下垂及脱落问题,从而在保证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成品率,结构设计合理且工艺难度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搭接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仰视图;
图4为图3结构的A-A剖面图;
图5为图3结构的B-B剖面图;
图6为天窗安装板后沿部位的局部仰视立体图;
图7为图2的沿其加强槽槽长方向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车身天窗安装板与顶盖连接结构,包括天窗安装板20以及与其配合的顶盖10,所述天窗安装板20的前沿、左沿及右沿分别与顶盖10相应处固接,所述顶盖10上与天窗安装板20的后沿配合处设有下翻边槽11且两者间构成搭接配合,所述天窗安装板20的后沿在其两者搭接配合处设置有便于烧焊或胶接两者的平台部21,如图2-3及图6-7所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增加天窗安装板20后沿的工艺性能和加强天窗安装板20与顶盖10间的搭接强度,所述的天窗安装板20后沿在其两者搭接配合处间隔均布设置有多个加强槽22,如图6-7所示,所述平台部21分布于各相邻加强槽22之间。
进一步的,如图6-7所示,所述加强槽22呈长条槽状,其槽长方向平行于天窗安装板20后沿沿边设置。
更进一步的,如图4-7所示,所述平台部21以及加强槽22的临近下翻边槽11的一侧槽边向其下翻边槽11内顺延且其顺延端共同构成平板部23,一方面通过增加焊点面积以便于工作人员施行点焊以及保证焊接质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传统的弧形槽边的模具制造困难以及尺寸不易控制的缺陷,确保顶盖10与天窗安装板20间的可靠固接。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装配步骤如下:
(1)、顶盖10反向朝上放置在夹具上;
(2)、先将天窗安装板20的后沿卡入顶盖10的下翻边槽11中,再将其前沿放下到正确位置,夹具夹紧;
(3)、天窗安装板20的前沿、左沿、右沿三边分别与顶盖10间固接;
(4)、天窗安装板20后沿在如图6-7所示的平台部21处使用二氧化碳焊焊接或结构胶粘结;
(5)、打磨各焊点30外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2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总成架
- 下一篇:可净化室内空气的装饰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