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人保护式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6329.7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8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吕铖玮;吴佳;吕晓江;王纯;刘卫国;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B60R21/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人 保护 汽车 翼子板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上的连接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保护行人的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翼子板包括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后翼子板安装在后轮处。当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人的头部极易撞击到前翼子板与发动机罩结合区域,并受到严重伤害。此时翼子板安装支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合理压溃的安装支架能使翼子板在受到头部撞击时变形吸能,从而减小头部伤害。但是现在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吸能效果不明显。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860970Y,公告日2007年1月24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微型轿车前翼子板安装支架结构,其支架主体是一个冲压零件,在该支架主体上与前翼子板的连接部位有一个支撑面,在支撑面上设有加强筋,支架主体的外边缘有翻边,在与汽车前翼子板连接部位有焊接螺母,解决了由多个冲压零件组焊而成的翼子板支架结构存在的质量大、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的不足,但是该实用新型未考虑到行人撞到汽车上时行人的安全,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吸能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在的翼子板安装支架吸能效果不明显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式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在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吸能效果明显,保护行人的安全,防止行人头部受到较大的伤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行人保护式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一端连接翼子板,另一端连接汽车纵梁,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与翼子板相连的支撑面,支撑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向内折弯的支撑腰,支撑腰上设有吸能孔,支撑腰的下端设有和汽车纵梁相连的支撑座,支撑面、支撑腰、支撑座为一体结构,连接翼子板和汽车纵梁的支架本体呈倾斜状态。支架本体安装在翼子板和汽车纵梁之间,而支撑腰上设有吸能孔,当行人和汽车发生碰撞,人的身体撞击到翼子板上时,支架本体就容易变形,吸收能量,且吸能效果明显,使人的身体不易受到较大的伤害。整个支架本体呈倾斜状态,增加了支架本体的长度,使其具有更大的压溃吸能空间,吸能效果更明显。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面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方便支架本体和翼子板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腰下端边缘呈L型,L型边缘的两端设有向外的翻边,支撑座由四个翻边组成。支撑架L型的边缘刚好贴合在汽车纵梁相邻的两个面上,起到了限位的作用。翻边支撑座增加了接触面积,使支架本体的连接更加稳定。只在L型边缘的两端设有向外的翻边,减轻整个支架本体的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腰的一侧边缘贴合在翼子板内侧,支撑腰的另一相对侧的边缘向支撑腰内凹并呈弧形。这样就减小了支撑腰的支撑强度,使支撑腰更容易被压溃变形,同时也减小了整个支架本体占据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腰向支架本体的外侧倾斜,支撑面两端的支撑腰对称分布。支撑面在受到向下的力的时候,由于支撑腰是向支架本体外侧倾斜的,所以支撑腰很容易被压溃。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孔呈矩形。吸能孔减小了支撑腰的支撑强度,增加了整个支架本体的吸能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在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吸能效果明显,保护行人的安全,防止行人头部受到较大的伤害;(2)该实用新型质量轻、成本低、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Ⅱ处的放大图;
图中:1、翼子板,2、汽车纵梁,3、支撑面,4、支撑腰,5、吸能孔,6、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63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