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67280.7 | 申请日: | 2011-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2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莫娟;黄廷政;黄彭;段舒宁;沈鸿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B17/48 | 分类号: | H01B1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海拔 地区 节能 半圆 型均压 屏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设计领域,针对降低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均压屏蔽环电晕噪声和电晕损耗设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
背景技术:
带电金具的设计和适用条件与其表面供工作场强有关,当表面工作场强高于起晕场强,将会在金具表面产生电晕放电,导致出现电晕噪声和电能损耗,不利于节能环保。
通过对大量330kV输电线路电晕及噪声现场实测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均匀屏蔽环起晕的概率也随之增大,表面海拔高度是影响均匀屏蔽环起晕的重要因素。当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时,常规型式的均匀屏蔽环已不能完全满足防晕要求。
根据运行、设计经验和计算分析,管径和环体的曲率半径是影响均压屏蔽环表面场强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对均压屏蔽环的优化设计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优化均压屏蔽环的管径,另一方面是优化均压屏蔽环的曲率半径,确定环体的关键尺寸和连接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在管径和曲率半径两方面均进行了优化,并将环体大头侧由常规的方环型改为单独一个半圆弧,其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高海拔输电线路的电晕可听噪声和电晕损耗,对改善线路的电磁环境起到显著的成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包括环体和支撑架,所述环体包括大头侧、小头侧和两段长直管,所述大头侧与小头侧通过两段直管连接,所述大头侧和小头侧均为半圆弧形管,所述大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半径大于所述小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半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环体的长直管上;所述环体的管径Φ不小于42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技术方案中,所述环体的环长L不小于1000mm,宽D不小于500mm,所述大头侧半弧形管的内圆半径R1不小于200mm,所述小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内圆半径R2不小于12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优选的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技术方案中,所述环体和支撑架一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优选的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绝缘子串的连接金具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运用三维有限元建立均匀屏蔽环仿真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均压屏蔽环表面电场分布,发明了一种新型降噪节能均压环屏蔽环,经实验室高压电晕试验和输电线路上的实际应用效果验证,该发明具有良好的防晕性能,可以降低线路运行时耐张绝缘子串高压端金具表面最大工作场强,适用于海拔高度不超过3500米地区的330kV输电线路,从而抑制高海拔地区金具电晕的发生,实现降噪节能,对改善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起到显著的成效,从而进一步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输电线路的建设目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主视图;
图2为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侧视图;
图3为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半圆型均压屏蔽环A向剖面图;
其中,1-环体,2-支撑架,L-环体的长,D-环体的宽,Φ-环体的管径,R1-大头侧弧形管的内圆半径,R2-小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内圆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例的发明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降噪节能方环型均压屏蔽环,包括环体1和支撑架2,环体1包括大头侧、小头侧和两段长直管,此处的大小是限于两者进行的比较,大头侧与小头侧通过两端直管连接,两段直管不相交,所述大头侧和小头侧均为半圆弧形管,所述大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半径大于所述小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半径,小头侧平分线与大头侧平分线重合,支撑架2设置在环体1的长直管上,环体1和支撑架2一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支撑架2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绝缘子串的连接金具上。
环体1的环长L不小于1000mm,宽D不小于500mm,如图1所示的环体1的长L指的是在小头侧与大头侧的平分线上小头侧到大头侧的最大垂直长度,环体1的宽D指的是大头侧半圆弧形管外圆直径,环体1上管的管径相同,管径Φ不小于42mm,本例取Φ=42mm,大头侧弧形管的内圆半径R1不小于200mm,小头侧半圆弧形管的内圆半径R不小于1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72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