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单片机KVM系统的EC控制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7765.6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0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4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单片机 kvm 系统 ec 控制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务器控制模块,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单片机KVM系统的EC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安全性和方便性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如服务器机房,如果每台服务器都配备一组专用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将导致布线复杂,且容易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浪费空间和资金,于是在大型机房中KVM设备被广泛应用。
KVM,即键盘(Keyboard)、显示器(Video)和鼠标(Mouse)的缩写。KVM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配置适当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实现系统和网络的集中管理和提高可管理性,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效率,节约机房面积,降低网络工程和服务器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还可避免多显示器产生的辐射,营建健康环保机房。
KVM的出现解决了机房有多少台服务器,就必须有相同数量的键盘、显示器及鼠标而造成的线缆复杂、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传统的KVM监控系统对各个主机或服务器之间的切换是通过硬件电路来实现的,如果控制的端口数目较多,则硬件切换电路将增多,从而使得硬件部分占用空间增大,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基于单片机KVM系统的EC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单片机、服务器键鼠信号采集端、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端、服务器VGA信号采集端、服务器键鼠控制信号端、温控信号端和服务器显示控制信号端;服务器键鼠信号采集端、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端、服务器VGA信号采集端、服务器键鼠控制信号端、温控信号端、服务器显示控制信号端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
单片机控制采用I2C总线模式。
控制部分主要是由C8051F020单片机系统对相关信号完成采集控制和转换输出。其中,单片机作为EC模块的核心,其作用如图1所示:通过I2C采集服务器的键鼠、VGA信号和温度信号,经过单片机内部的端口设置和相关配置后,输出一路服务器的相关信号,包括温度控制、VGA的显示、以及键鼠操作。当温度低于计算机内部主板、硬盘、显示器等的工作温度时,发出高电平,驱动加热装置,如加热膜等,给相应需加热的硬件加热;反之,发出低电平,驱动散热装置,如风扇等,给相应需散热的硬件散热。对于多路服务器的多选一操作,设置上行下行按键控制端口,上行键指N路服务器(PC)按PC0-PCN的顺序输出,下行键反之。此键值通过N选1译码器输出到相应服务器的控制端口,控制服务器的显示和键鼠操作,实现多路输入一路输出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使一体机的显示和键鼠操作控制集中在体积很小的芯片及模块上,使一体机的空间大大缩小,方便了一体机的轻量化设计;同时,采用宽温级芯片和温度实时控制设计,满足KVM一体机的温度环境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中,1、单片机,2、服务器键鼠信号采集端,3、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端,4、服务器VGA信号采集端,5、服务器键鼠控制信号端,6、温控信号端,7、服务器显示控制信号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单片机KVM系统的EC控制模块,其结构包括单片机1、服务器键鼠信号采集端2、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端3、服务器VGA信号采集端4、服务器键鼠控制信号端5、温控信号端6和服务器显示控制信号端7;服务器键鼠信号采集端2、温度传感器信号采集端3、服务器VGA信号采集端4、服务器键鼠控制信号端5、温控信号端6、服务器显示控制信号端7分别与单片机1相连接。
单片机1控制采用I2C总线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77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