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8073.3 | 申请日: | 2011-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1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建华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C1/28;E03C1/2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10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密封 防臭 地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漏,特别是一种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在建筑排水领域中,为了排除建筑物内地面上的积水而采用与管道配合的地漏是人人皆知的不可缺少的配件,现在的地漏产品基本由箅子、壳体和水封组成,水封虽然有防止臭气泛上来的左右,但是这种地漏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水封下面的水长时间没有排放仍有可能变质发臭。而且当水封中的水蒸发后下水管道中的臭气会进入到室内,影响人们的生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具有双重防臭效果的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包括具有出水口的筒状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箅子,所述的箅子上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内设有胶盖,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进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一蓄水槽,上述箅子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的蓄水槽内。
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在使用的过程中,废水从进水口进入到蓄水槽内,等蓄水槽内的水满后废水经出水口流至下水管道中。箅子的底部延伸至蓄水槽内与蓄水槽形成水封结构,可防止下水管道内的臭气和臭虫等进入到室内,保护室内的清洁。胶盖可在无废水排放时盖住地漏箅子,防止下水道中的臭虫进入到室内,使用时将胶盖打开,废水即可流出。
在上述的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中,所述的出水口呈漏斗状,在所述的出水口内设有浮球。
将该处设置成呈漏斗状的形状,其目的是为了浮球的放置。当地漏中无废水流过时,浮球利用自身的重力将出水口堵住,这样可进一步的防止下水道中的臭气等进入到室内;当地漏中有废水经过时,该浮球就会上浮,使污水从出水口排出。
在上述的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中,所述的箅子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箅子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臭气进入到室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具有以下优点:
1、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采用水封和浮球结构进行双层密封,进一步防止臭气和臭虫进入到室内,保证了室内的清洁度。
2、其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还可定期对壳体进行清洗,保证壳体内的清洁度;在无污水流经地漏时,水封和浮球能自动密封下水道,自动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的剖视图。
图2是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1、出水口;2、箅子;21、安装槽;22、进水口;3、胶盖;4、蓄水槽;5、浮球;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包括具有出水口11的筒状壳体1和设于壳体1上的箅子2,箅子2上设有环形安装槽21,安装槽21内设有胶盖3,安装槽21的底部设有进水口22,壳体1的底部具有一蓄水槽4,箅子2的底部延伸至蓄水槽4内。箅子2的底部延伸至蓄水槽4内与蓄水槽4形成水封结构,可防止下水管道内的臭气和臭虫等进入到室内,保护室内的清洁。胶盖3可在无废水排放时盖住地漏箅子2,防止下水道中的臭虫进入到室内,使用时将胶盖3打开,废水即可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为进一步实现防臭的效果,将出水口11设计成呈漏斗状,在该出水口11内设有浮球5。当地漏中无废水流过时,浮球5利用自身的重力将出水口11堵住,这样可进一步的防止下水道中的臭气等进入到室内;当地漏中有废水经过时,该浮球5就会上浮,使污水从出水口11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保证箅子2与壳体1之间的密封性,在箅子2和壳体1之间设有密封圈6。
本自动密封型防臭地漏无污水经过时,水封结构中的水封可防止下水管道中的臭气等进入到室内;而且浮球5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堵住出水口11。当有污水经过时,污水从进水口22进入到蓄水槽4内,等蓄水槽4内的水满后流至出水口11处,浮球5受到污水的浮力上浮,污水流至下水管道中,实现排污的目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壳体1、出水口11、箅子2、安装槽21、进水口22、胶盖3、蓄水槽4、浮球5、密封圈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建华,未经郑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80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楼面混凝土原浆找平取消找平层施工方法
- 下一篇:建筑工业化超轻高速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