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68457.5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1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圣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23/04;F21V31/00;F21V1/14;F21V1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陈肖梅;谢丽娜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特别是指一种装设于门口附近使用的灯具,以供人目视辨认灯具附设的门牌、图片、广告或商标等物品。
背景技术
一般人在寻找地址时,会通过察看所在位置附近的门牌的地址及号码,来确认是否超过目的地或是还未到达,而传统的门牌的设置位置并非固定,大多设置于大门门面、邻近该大门的柱面或是信箱上,因此在日间或是邻近路灯等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尚可目视找到,但当周遭环境光线不佳(例如阴天、雨天)或是被树木遮蔽、屋檐遮荫时,纵使在日间也不易看到门牌,而在夜间,该门牌藏身于黑暗之中,更会增加寻找的难度,进而导致误认门牌的情形发生。再者,由于传统的门牌表面的地址及号码,采用印刷制成,经日晒雨淋后容易发生退色、掉漆等问题,更会造成该门牌的辨识难度。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潜心研思、设计组制,期能提供一种具有双感应测量及双照明区效果的灯具,以形成自动化控制,通过感测外界环境的移动物体及光源,适时提供照明以方便目视辨认,并兼具有容置物品、防水、节约用电并提升安全性的功效,以增加其使用便利性,为本实用新型所欲研创的动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具有双感应测量及双照明区效果的灯具,以形成自动化控制,通过感测外界环境的移动物体及光源,适时提供照明以方便目视辨认,并兼具有容置物品、防水、节约用电并提升安全性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灯具,其包括:一本体,包含有一面板及一壳座,该壳座设有一凹槽,而该面板与该壳座接合且覆盖该凹槽,又该面板设有一开口,并在该开口处结合有一容物结构,该容物结构内具有一容物空间,以供置入一物品并予以保护;一控制模块,包含有一第一感测元件、一第二感测元件、一控制电路及一电源件,该电源件设置于该凹槽内并外接电源,而该控制电路设于该容物结构内且分别与该第一感测元件、第二感测元件及该电源件电性连接,又该第一感测元件设于该面板表面,以感测外界环境的移动物体并回馈第一感测信号给该控制电路,而该第二感测元件设于该面板表面,以感测外界环境的光源并回馈第二感测信号给该控制电路;至少一第一发光元件,设于该面板的表面且与该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以配合该第一感测元件运作;以及至少一第二发光元件,设于该容物结构内且与该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以配合该第二感测元件运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灯具通过一本体、一控制模块、至少一第一发光元件及至少一第二发光元件的组合设计,使配合该第一感测元件运作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光线投射形成一照明区,而配合该第二感测元件运作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线由该容物结构内投射而出,以形成另一照明区,使具有双感应测量及双照明区的效果,以形成自动化控制,通过感测外界环境的移动物体及光源,适时提供照明以方便目视辨认,并兼具有容置物品、防水、节约用电并提升安全性的功效。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只是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A为图1中显露该第一感测元件的功能选择钮的局部放大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剖面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解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灯具的实施例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 本体 210 凸部
11 面板 211 感测区
12 壳座 212 功能调整钮
13 凹槽 213 活动保护盖
14 开口 22 第二感测元件
15 容物结构 23 控制电路
151 容物空间 24 电源件
152 盖体 30 第一发光元件
153 座体 40 第二发光元件
16 第一防水环 50 透光罩
17 定位结构 51 第二防水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圣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伟圣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8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