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针筒式仔猪断尾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71706.6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5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穆立田;李孟洲;张兰会;安福刚;云鹏;邓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大兴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13/00 | 分类号: | A01K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李贺香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筒 仔猪 断尾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畜饲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筒式仔猪断尾器。
背景技术
养户对仔猪断尾具有如下优点:
1、节省饲料,提高日增重仔猪尾巴的功能是驱赶蚊蝇及同类嬉戏。虽然其作用不大,但猪每天摆尾消耗的能量占日代谢能的15%,无形中造成饲料浪费,如果把这部分能量用于脂肪沉积,可提高日增重2%-3%,还可节省饲料。
2、减少咬尾症咬尾是猪的一种恶癖,原因很复杂,将仔猪断尾则有效控制该病发生。据统计,咬尾症在同群中一般可达20%-30%,由于该病的出现,降低了猪的饮食及抗病力,同时极易感染坏死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大大降低猪的生产性能。
3、降低仔猪死亡率仔猪断尾后,可提高窝成活率,原因是哺乳母猪有可能无意中压住仔猪的尾部,令其无法活动,仔猪又无力争脱,有的造成死亡。有的母猪有恶癖,专噬仔猪尾巴,断尾后则可避免。
4、改善胴体品质断尾后猪的肋间脂肪沉积增多,肌纤维变得细腻,咀嚼阻率降低,适口性增强,同时屠宰率提高4%-5%。猪断尾后生长特别快,比普通猪增重率高10%,且提前10天至15天出栏。故仔猪断尾育肥势在必行。
现有技术中没有能安全有效为专用于仔猪断尾的工具,由于没有及时的断尾可能让仔猪产生咬尾症,提高了其死亡率,增加养户的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筒式仔猪断尾器,该断尾器设计合理,用户使用方便,断尾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针筒式仔猪断尾器,包括结扎管和针筒,所述结扎管套设于针筒表面。
所述结扎管为乳胶管,所述针筒为塑料管。
所述的针筒包括筒头和筒体,所述的筒头呈圆锥状连接在呈圆柱状的筒体的一端,所述筒体另一端上设有供猪尾插入的孔,所述的结扎管可延筒头向筒体套入滑至猪尾。
所述结扎管一长度为1mm左右的乳胶管,其外径为3mm、内径为2mm。
所述针筒外径为8.4mm、内径为7.4mm、筒体长为140mm、筒头长为15mm。
本实用新型显著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合理,构造简单便于生产应用,用户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针筒式仔猪断尾器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1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针筒式仔猪断尾器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结扎管1和针筒2,所述结扎管套设于针筒表面。
所述结扎管为乳胶管,所述针筒为塑料管。
所述的针筒包括筒头3和筒体4,所述的筒头3呈圆锥状连接在呈圆柱状的筒体4的一端,所述筒体4另一端上设有供猪尾插入的孔5,所述的结扎管1可延筒头3向筒体4套入滑至猪尾。
所述结扎管1-长度为1mm左右的乳胶管,其外径为3mm、内径为2mm,所述针筒2外径为8.4mm、内径为7.4mm、筒体长为140mm、筒头长为15mm。
原理:用细度大大小于仔猪尾巴的结扎管,套在仔猪尾部。利用其高度弹性,使仔猪应断尾部血液断流、坏死、脱落,进而达到断尾目的。
操作方法:将乳胶管剪成1mm左右的结扎管,由针筒头部套入针筒上(可一次性套入多个建议数量不超过14个、间隔以1cm为宜)。术者一手固定仔猪及尾部,另一手持断尾器,将仔猪尾部插入针筒内,距仔猪尾根约4cm处,将结扎管推下套在仔猪尾部即可。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大兴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未经北京市大兴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17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除虾蟹塘蒲草的刀具
- 下一篇:插座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