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3752.X | 申请日: | 201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9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夏雨亮;梁路军;王武平;王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F25B39/0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44250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满液式 蒸发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具体是一种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满液式蒸发器冷水机组因其较高的能效在市场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作时,制冷剂与润滑油在蒸发器壳体中进行大空间沸腾,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很难分离,很多厂家的系统中有压缩机一次油分或者配带二次油分,但是分油效果不能达到100%;因此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系统的润滑油全部将流入到蒸发器中。为了系统稳定运行,目前满液式冷水机组通常采用额外的回油方式,即利用文丘里管原理,通过高压引射源将蒸发器的润滑油带回压缩机;目前各个厂家的蒸发器回油孔位置是固定的,虽然在满负荷时,能够达到很好的回油效果;但是,部分负荷随着制冷剂液面升高,此时从蒸发器被引射出来的大部分为制冷剂液体,影响机组的回油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该结构形式回油装置不仅可以使得回油方便可靠,而且制造加工简单方便,安装简单快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用于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蒸发器壳体内的吸油槽,位于吸油槽内将其分成两个腔体即吸油腔和过油腔的并可上下定向移动的回油板,设在过油腔上的取油管及带动回油板上下移动且位于蒸发器壳体内的浮动装置;在吸油腔的上壁、前、后壁及左壁上均开有二个以上的吸油孔;在回油板上开有二个以上的回油孔,回油孔排成一排,当浮动装置带动回油板上下移动时该排过油孔处于液面下50-70mm。
所述浮动装置包括制浮球及一端与制浮球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吸油槽内与所述回油板连接的浮球拉杆。
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吸油槽内的固定槽,所述回油板的一端插入固定槽中,固定槽与回油板中间留有1-2 mm安装间隙,使回油板可上下移动并将回油腔与吸油腔隔离密封。
还包括位于所述回油腔内的平衡板,平衡板一端与所述回油板固定且位于回油孔的上方,平衡板与回油腔内壁之间的间隙为1-2 mm,使回油板可上下移动并将回油腔与吸油腔隔离密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不仅可以使得回油方便可靠,而且制造加工简单方便,安装简单快捷,压缩机能达到很好的回油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2所示,其是一种用于满液式蒸发器的取油装置,本实用新型特点是包括安装在蒸发器壳体内的吸油槽3,位于吸油槽3内将其分成两个腔体即吸油腔31和回油腔32并可上下定向移动的回油板5,设在回油腔32上的取油管6及带动回油板5上下移动且位于蒸发器壳体内的浮动装置;在吸油腔31的上壁、前、后壁及左壁上均开有二个以上的吸油孔311,可以设置三个吸油孔311或者四个吸油孔311或者更多的吸油孔311;在回油板5上开有二个以上的回油孔51,可以设置三个回油孔51或者四个回油孔51或者更多的回油孔51,回油孔51排成一排,当浮动装置带动回油板5上下移动时该排回油孔31处于液面下50-70mm,在本实施例中,排回油孔31处于液面下60 mm,也可以是50 mm 或70mm。使用时,浮动装置带动回油板5上下移动,回油板5的回油孔51位置上下移动,使得回油孔51位置始终与富油层相通,油层通过回油孔51进入回油槽32中,再通过取油管6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浮动装置包括制浮球1及一端与制浮球1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吸油槽3内与所述回油板5连接的浮球拉杆2。使用时,制浮球1在蒸发器壳体内随液面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回油板5上下移动,这样回油孔51也上下移动,可以更好的将富油层取出。
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吸油槽3内的固定槽4,所述回油板5的一端插入固定槽4中,固定槽4与回油板5中间留有1-2 mm安装间隙,使回油板5可上下移动并将回油腔32与吸油腔31隔离密封,该安装间隙可以是1 mm 或2 mm或1.5mm或其它在1 mm 与2 mm之间的间隙距离。
还包括位于所述回油腔32内的平衡板7,平衡板7一端与所述回油板5固定且位于回油孔51的上方,平衡板7与回油腔32内壁之间的间隙为1-2 mm,使回油板5可上下移动将回油腔32与吸油腔31隔离密封, 该间隙可以是1 mm 或2 mm或1.5mm或其它在1 mm 与2 mm之间的间隙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37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