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76376.X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3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谢曙光;蒋文勇;韩红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F17D5/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1147***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管道 阴极保护 智能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中所用的测试装置,具体地讲,是一种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
背景技术
阴极保护是保障燃气长输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其保护电位是判断管道保护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技术目前发展已比较成熟,在实际运行使用过程中,保护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系统的正确维护。传统的燃气管道阴极电位监测采用定期人工监测方式,通过数字万用表直接对阴极保护参数进行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由于管道分布区域广,尤其是偏远的山区,沿线地理地形环境复杂, 给常规的人工检测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2)测试周期长,不能得到连续数据,取点资料具有偶然性;(3)测试结果受人为因素和测试仪器设备影响较大,数据准确性差,导致决策和管理的失误,给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不良隐患,甚至事故和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山区安装的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测难度大、测试周期长、数据准确性差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包括标志桩(1)、支柱(2)和基座(3),三者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志桩(1)内设置有电位测试盒(4)、至少两个电位测试盒的接线柱(5)、GPRS传送仪(6)和接收发射极(7),其中一个接线柱(5)接监测探头、另一个接线柱(5)接被监测管道上的监测点,所述GPRS传送仪(6)分别与电位测试盒(4)、接收发射极(7)通过电路相连,所述标志桩(1)内装有锂电池供电。
所述标志桩(1)、支柱(2)和基座(3)均为玻璃钢制成,玻璃钢对外界的各种干扰信号具有很强的屏蔽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标志桩(1)为矩形箱体,支柱(2)为中空圆管,基座(3)为平板,使整体结构紧凑、易于加工制造。
设置在标志桩(1)内的接线柱(5)共六个,每次使用其中两个接线柱(5),另外四个接线柱(5)为预留,当其中的某个接线柱损坏,可选用预留的一个接线柱继续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是:接收发射极设置在标志桩内,不外露,避免了天线外置遭损坏;接线柱超过两个,多设的接线柱作为备用。其有益效果是:
(1)时时采集数据,数据连贯、可追溯、具有分析价值;
(2)不受人为因素及设备影响,准确度高;
(3)数据采集方便、快捷、自动传输,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由标志桩1、支柱2和基座3三大部分构成,三者焊接在一起,标志桩1焊接在支柱2的上端,基座3焊接在支柱2的下端。安装时,支柱2的下半部分及基座3埋在地面下。
标志桩1内设置有电位测试盒4、至少两个接线柱5、GPRS传送仪6和接收发射极7。接线柱5为电位测试盒接线柱,其中一个接线柱5接监测探头、另一个接线柱5穿过支柱2和基座3后与被监测管道9上的监测点连接,被监测管道9埋于地面以下,电位测试盒4可以时时测试被监测管道9的阴极保护电位值。GPRS传送仪6分别与电位测试盒4、接收发射极7通过电路相连,标志桩1内装有锂电池供电。电位测试盒4测得的数据通过GPRS传送仪6传送给接收发射极7,再由接收发射极7进行远程传输。
作为优选,标志桩1、支柱2和基座3均为玻璃钢制成。标志桩1为矩形箱体,支柱2为中空圆管,基座3为平板。设置在标志桩1内的接线柱5共六个,每次使用其中两个接线柱5,另外四个接线柱5为预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63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