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流耐压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7480.0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2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金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波高电压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24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耐压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压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直流耐压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交联聚乙烯绝缘发现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查理斯贝(Charlesby)在进行核动力反应试验时,发现盛有重水和一些接触放射源的聚乙烯塑料容器能越用越好,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交联绝缘。交联绝缘结构是在聚乙烯线链分子结构基础上,经过化学氧化或物理辐照成交叉互连的网状分子结构,可大大地提高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绝缘的长期工作温度可达90°C,在热老化和大气光老化及耐磨抗拉等机械强度方面,均优于聚乙烯、聚氯乙烯等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被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而专为汽车配件检测的设备我国却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因此有必要提供汽车点火线端帽耐压试验设备,能够满足不同品牌配件的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流耐压测试装置,能够满足不同品牌配件的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直流耐压测试装置,包括调压装置、直流发生装置、测试平台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通过电流取样回路检测直流发生装置的电流信号,通过电压取样回路检测测试平台的电压信号,其中,所述测试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电极座,所述电极座的电极采用密布悬垂铜珠链。
上述的直流耐压测试装置,其中,所述电极座的个数为20。
上述的直流耐压测试装置,其中,所述悬垂铜珠链上的直流电压为0~40KV。
上述的直流耐压测试装置,其中,所述测试平台外设置有由有机玻璃制成的全透明箱盖。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耐压测试装置,通过设置多个电极座,所述电极座的电极采用密布悬垂铜珠链,满足不同品牌配件的测试,珠链间隔相对密集,使得电场分布更加平均,减少了漏检的可能性,提高测试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进一步在测试平台外设置全透明箱盖,方便用户观察试验情况,发现配件的不足之处,能更加有效合理的改进生产工艺,并能及时的制止一些因为误操作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流耐压测试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调压装置和直流发生装置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保护回路电路示意图。
图中:
1 调压装置 2 直流发生装置 3 测试平台
4 控制装置 5 电流取样回路 6 保护回路
7 电压取样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流耐压测试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耐压测试装置包括调压装置1、直流发生装置2、测试平台3和控制装置4,所述控制装置4通过电流取样回路5检测直流发生装置2的电流信号,通过电压取样回路7检测测试平台3的电压信号,其中,所述测试平台3上设置有多个电极座,所述电极座的电极采用密布悬垂铜珠链。
直流耐压测试装置信号流向如下:由系统配电电源提供给调压器输入电压220VAC,然后由调压装置1输出一个0~250VAC给直流发生装置2(DH-40kVDC/6mA),通过直流发生器转换,输出供给珠链板提供一个0~40kVDC直流高压,再分别对测试平台3上的多个试品同时加压(既同时可以检测多达20个试品),耐压时间可设定,测试电压可以调节,如试品有质量问题,试品在耐压过程中会发生过流或则火花击穿现象,此时系统高压将会自动回零,并在控制面板上显示相对应的指示灯,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某路试品损坏,方便更换试品。通过此试验能有效的迅捷的检验出残次品,使得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测试平台上的20个电极座可以更换,满足不同品牌配件的测试。从而达到一台设备可检测多种品牌配件,使得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光,使得设备的性价比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波高电压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波高电压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74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