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部曝气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0470.2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2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钟成华;邓春光;张伟进;夏晓方;刘洁;雷振宇;李富宇;李二飞;王涛;郑建军;李杰;黄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成华;邓春光;张伟进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 曝气型 人工 湿地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统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具体说是一种新型的内部曝气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生态处理系统,具有一次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技术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处理效果良好等特点,对小城镇的污水治理极具优势。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试验到实例工程的应用,在国外应用已较普遍;在国内先后在深圳、云南等地建立了规模很大的示范工程,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运行管理经验,确定了完整的系统分类系统,明确了各种类型的工艺特征、系统要点与工程参数,为小城镇推行这一系统提供了技术保证。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转费、低维修技术、低能耗等优点。其出水水质好,具有较强的氮磷去除能力,运行维护管理方便,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比较适合于管理水平不很高、水处理量及水质变化不很大的城郊或乡村。
但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三峡库区的的应用却尚未起步,影响人工湿地在三峡库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1)占地大。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要求占地面积巨大,在已建成的人工湿地工程实例中平均处理每立方米污水需占地6~7m2,这不利于多山多丘陵的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小城镇地区运用该处理工艺。
2)进水浓度不能太高。广大农村、小城镇地区小作坊较多等原因,排出的污水浓度较高,普通人工湿地植物不能在过高浓度污水中生长。
3)缺少理论基础。由于在国内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湿地的研究还多限于理论及实验室研究,工程实例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4)氮磷去除率较低。人工湿地内部大部分区域溶解氧都极低,好氧区域极小,抑制了好氧反应的进行,导致去污效果不理想。
5)易堵塞。人工湿地在运行2~5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影响湿地系统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系统针对人工湿地溶解氧不足、易堵塞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通过湿地底部曝气充氧,提高湿地底部的溶解氧,冲刷堵塞的有机物提高填料渗透系数。
一种内部曝气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曝气管道和曝气环组成,其中曝气具有主管和连接在主管上的支管,在支管的端口连接曝气环。
曝气环周边具有环形保护壁。
新型的管道布设方式,实现湿地底部曝气同时保证床体不同部位曝气均匀;湿地中曝气不同于常规水中曝气,不同的湿地中滤料有所区别,但是都可以使曝气软管或曝气头由于微生物附着造成堵塞。
采用PPR管作为曝气主管,在支管端口连接曝气环,并在曝气环周边做环形保护设施,一方面保证曝气环不被填料挤压致使曝气受阻,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气体流速,提高气体与水的接触时间。
通过研究发现在30cm出曝气,水体溶解氧上升速度最快而且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最好。
通过不断地调试确定了最适气压,保证气体与水体能充分接触,快速提高溶解氧。
湿地底部曝气解决了湿地堵塞问题,延长湿地寿命;湿地堵塞造成水体底部溶解氧低,进水淤积湿地表面,降低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通过湿地底部曝气,提高了水体中需氧型微生物量,提高了湿地单位面积的水力负荷,减少了湿地级数,从而节约了用地。
附图说明
图1湿地内部曝气管道平面布置图;
图2湿地内部曝气侧视图;
图3曝气环示意图。
上述图中,1为曝气管道,11为主管,12为支管,2为曝气环,21为保护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系统是通过水力计算对风机、曝气主管、支管选型和管网设计(见附图1),在支管末端连接以钢架为支架均匀缠绕曝气软管制作的曝气圆环, 并在曝气圆环周边做环形保护壁(见附图3)。
本实用新型系统通过不断地调试确定最适床体深度。湿地在不同深度存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湿地表面由于与空气接触和植物的转移,在湿地深度10cm以上主要是需氧型微生物,在10-30cm处主要是兼氧型微生物,30cm以下主要是厌氧型微生物;通过研究发现在30cm出曝气,水体溶解氧上升速度最快而且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系统通过不断地调试确定了最适气压,保证气体与水体能充分接触,快速提高溶解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成华;邓春光;张伟进,未经钟成华;邓春光;张伟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04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