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捻可靠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88726.4 | 申请日: | 201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7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钱贤萍;张文琴;唐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三达纺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5/007 | 分类号: | D01H15/007;D01H4/48;B65H69/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8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捻 可靠 空气 捻接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自动络筒机、并线机和倍捻机中对纱、线断头无接头捻接的空气捻接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加捻可靠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
背景技术
空气捻接器是纺织工业生产无接头纱线的重要器材,其主要由气路系统、退捻系统及加捻系统构成。
现有技术中,一种空气捻接器的上壳体5结构如图1、图2所示,在上壳体5中开有捻接室9的腔室19、退捻气阀腔室17、加捻气阀腔室18及沟通上述腔室的气道,上述气道包括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下壳体的e通道及d通道、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捻接室9的腔室19的i通道及j通道、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退捻气阀腔室17的f通道、沟通退捻气阀腔室17与退捻器的g通道与主气道16及h通道。其中,退捻气路由d通道、e通道、加捻气阀腔室18、f通道、退捻气阀腔室17、g通道、主气道16及h通道构成,h通道的两端形成退捻气A出口及退捻气B出口;加捻气路由d通道、e通道、加捻气阀腔室18、i通道、j通道构成,j通道通过捻接室进气口15与捻接室9的腔室19相通。
上述加捻气路中,i通道与j通道垂直相交,从而导致引入捻接室进气口15的气路过长,并且气路通道不畅,造成气流损失、延长气流进入捻接室9的腔室19的时间,直接影响纱线的加捻效果。
上述退捻气路中,h通道相对于主气道16倾斜设置,h通道的轴线与主气道16轴线的垂线之间形成α角度,该角度一般为22°~30°。由于该角度的存在,导致退捻气A出口及退捻气B出口的气量分配不均匀,从而造成退捻不稳定、不充分甚至一侧不退捻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加捻可靠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该上壳体的加捻气路通道设计合理,性能稳定。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加捻可靠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中开有捻接室的腔室、退捻气阀腔室、加捻气阀腔室及沟通上述腔室的气道,上述气道包括沟通所述加捻气阀腔室与下壳体的e通道及d通道、沟通所述加捻气阀腔室与所述捻接室的腔室的i通道及j通道,所述j通道倾斜设置,直接连通所述i通道与所述捻接室的腔室。
所述j通道的轴线与所述i通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45°。
所述气道还包括沟通所述加捻气阀腔室与所述退捻气阀腔室的f通道、沟通所述退捻气阀腔室与退捻器的g通道与主气道及h通道,所述h通道的轴线与所述主气道轴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α为0°~3°。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改进了加捻气路,加捻气路通道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可靠,可满足不同品种纱线的加捻要求;本实用新型还改进了退捻气路,退捻气量合理分配,纱线退捻均匀、充分,适应了不同品种纱线的退捻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B剖视图。
图5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捻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图6中,包括进气接头1、下壳体2、五槽主凸轮3、第一控制杆4、上壳体5、加捻气阀组件6、腔盖组件7、导纱板8、捻接室9、退捻气阀组件10、第二控制杆11、步进电机12、第三控制杆13、退捻器14、捻接室进气口15、主气道16、退捻气阀腔室17、加捻气阀腔室18等。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加捻可靠的空气捻接器上壳体,固定连接在下壳体2上,见图5。在上壳体5中开有捻接室9的腔室19、退捻气阀腔室17、加捻气阀腔室18及沟通上述腔室的气道。上述气道包括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下壳体的e通道及d通道、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捻接室9的腔室19的i通道及j通道、沟通加捻气阀腔室18与退捻气阀腔室17的f通道、沟通退捻气阀腔室17与退捻器14的g通道与主气道16及h通道,h通道的两端设置有退捻气A出口及退捻气B出口。
本实用新型首先对加捻气路进行了改进,将j通道由现有技术中的与i通道垂直相交改为倾斜设置,直接连通i通道与捻接室的腔室9的腔室19。j通道的轴线与i通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最好为45°。i通道通过倾斜的j通道进入捻接室的腔室进气口15,气路畅通,缩短了气流进入捻接室的腔室9的腔室19的路经和时间,从而使一部分高支、高捻纱线的强力增大,外观改善,并能使高支、高捻的捻接效果更加令人满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三达纺配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三达纺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87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正时齿轮室盖
- 下一篇:一种新型折叠180°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