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90816.7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9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5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箱梁嵌梁 架设 吊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等建设中,通常都需要架设承受重量的钢筋砼箱梁,先架设桥墩,然后在两个桥墩之间架设多根预先制作好的钢筋砼箱梁,钢筋砼箱梁从一个桥墩架设到相邻桥墩,一跨一跨延伸,形成了一个整体性“桥”。在两个桥墩之间,按照设计要求或技术规范,一般要架设多根钢筋砼箱梁,在架设上述多根钢筋砼箱梁时,根据桥墩的受力情况和架设的技术规范安全,都必须采取对称架设方式,即以桥墩中心线为对称线,在对称线左边架设一根箱梁后,下一步就应在对称线右边的对称距离处架设另一根箱梁,左边箱梁与右边箱梁基本对称,使桥墩对称受力,防止其产生不利变形等;并且架设顺序是先架设外侧的箱梁,再架设内侧的箱梁;中间的箱梁就必须在其相邻箱梁都架设完毕后嵌入相邻箱梁之间。正是由于最后架设的中间箱梁嵌入式架设在相邻的箱梁内,其安装位置和操作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难度增大,不能采用架设前面箱梁的方式架设,尤其是吊装到位后,很难取出吊装用的钢棒,不能再回收利用,浪费了两根吊装钢棒的同时,也增大了架设的难度、延长了架设时间,延长了工期,增加了施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吊装钢棒取出、有效缩短架设时间、降低施工成本的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包括受力套筒、两根钢棒和两根钢吊带;所述受力套筒设置在箱梁内空腔中,其长度小于箱梁内空腔的宽度;两根钢棒的长度都小于箱梁内空腔宽度的一半;所述钢吊带的顶部设有吊装孔,底部设有安装孔;两根钢吊带分别从箱梁顶部的预留孔中插入,两根钢棒分别从箱梁两侧壁的预留孔中插入,并分别穿过钢吊带的安装孔,并分别置入受力套筒的两端内;所述钢棒上设有多个调节孔。
进一步,所述两根钢棒的长度都大于箱梁的壁厚。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钢吊带作为吊具,与采用钢丝绳作为吊具相比,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周期长。
2、安装时,只需将两根钢棒分别穿过箱梁两侧壁的预留孔和钢吊带的安装孔,并分别置入受力套筒的两端内;拆卸时,只需用小型棍棒插入钢棒上的调节孔,并可将两根钢棒拨到箱梁内空腔中,便可方便地拆卸下两根钢棒和受力套筒,大大缩短了架设时间、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箱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为箱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用于箱梁嵌梁架设的吊装装置,包括受力套筒1、两根钢棒2和两根钢吊带3。受力套筒1设置在箱梁4内空腔中,其长度小于箱梁4内空腔的宽度;两根钢棒2的长度都小于箱梁4内空腔宽度的一半;钢吊带3的顶部设有吊装孔5,底部设有安装孔6;两根钢吊带3分别从箱梁4顶部的预留孔中插入,两根钢棒2分别从箱梁4两侧壁的预留孔中插入,并分别穿过钢吊带3的安装孔6,分别置入受力套筒1的两端内;钢棒2上设有多个调节孔7。
本实施例中,两根钢棒2的长度都大于箱梁4的壁厚。
使用该吊装装置时,首先将受力套筒1放在箱梁4内空腔中,将两根钢吊带3穿过箱梁4顶部的预留孔8,再将两根钢棒2分别从从箱梁4两侧壁的预留孔9中插入,并分别穿过钢吊带3的安装孔6,分别置入受力套筒1的两端内。拆卸时,只需用小型棍棒插入钢棒2上的调节孔7,并可将两根钢棒2拨到箱梁4的内空腔中,便可方便地取出两根钢棒2和受力套筒1,大大缩短了架设时间、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08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