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91559.9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0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马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5 | 分类号: | H01B7/295;H01B7/28;H01B3/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016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电缆,特别涉及一种增容型防水层高阻燃中压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量也随之增加,要求电缆的载流能力越来越大,电缆的导电线芯截面不断增大,电缆的单位长度重量随之日益增加,当工作人员在进行电缆铺设工作时,很容易在敷设过程中擦坏外护套,从而给安全留下隐患,导致发生事故。现有技术中,电缆的绝缘和护套大多数是采用塑料和橡胶有机聚合物组成,它们一般耐磨性较差。
同时,由于电缆在支接处设置搭头,绝缘导线有开口,所以一般的绝缘铝线不阻水。技术人员有时在接头处包裹绝缘防水胶带,但水还是能从中以蒸汽或其它方式渗入,日积月累,雨水一直沿线芯渗入到导线弧垂中间,由于酸雨影响,与铝导体发生化学反应,逐步对弧垂进行腐蚀,造成应力集中导致断线。
技术人员有时采用绝缘铜线制造电缆,其缺陷在于:(1)势必要增加造价(是铝的2.55倍);(2)导体单位质量大,弧垂大,档距不能放得大;安全系数不能太小,否则导线张力大,电杆受力有影响;(3)导线被盗现象严重;若采用绝缘钢芯铝绞线,虽然张力大,但存在以下缺点:(1)其钢芯与导体不是等寿命,在剥皮开口处和导线弧垂中央钢芯容易腐蚀;(2)由于其钢芯电阻比铝合金大,因此绝缘导线面积增大很多,导线风压增加;(3)钢比重远大于铝合金,质量也大,因此弧垂也将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缆耐磨性较差、防水性差、阻燃性低的缺陷,提供一种耐磨性强、高防水阻燃电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电缆,包括电缆芯、包带层和外护套,其特点在于,所述电缆芯从里到外依次由电缆导体、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和铜带屏蔽层构成,电缆芯外部由里到外依次设有包带层、内护套、钢带铠装层和外护套,所述包带层和电缆芯之间还设有非开网聚丙烯撕裂材料构成的填充绳。
较佳地,所述内护套为聚乙烯PE-90制成。
较佳地,所述内护套的厚度大于等于2.5mm。
较佳地,所述外护套为聚氯乙烯制成。
较佳地,所述聚氯乙烯的氧指数大于35。
较佳地,所述外护套厚度平均不小于4.5毫米,外护套厚度最薄处不小于4.5毫米。
较佳地,所述电缆芯为单芯、双芯、三芯、四芯和五芯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缆结构简单,制造便捷,其耐磨性、防水性和阻燃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聚乙烯耐磨聚氯乙烯护套电缆从里到外依次由 电缆芯、填充绳6、包带层7、内护套8、钢带铠装层9和外护套10组成。电缆芯从里到外依次由电缆导体1、内屏蔽层2、绝缘层3、外屏蔽层4和铜带屏蔽层5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包带层内含有三套电缆芯。在其它实施例中,电缆芯可以是双芯、三芯、四芯和五芯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填充绳6是采用非开网聚丙烯撕裂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材料的热容系数。特别是在原有边隙的填充单元基础上,增加中心填充结构单元,通过致密紧压结构降低电缆结构部分热阻系数,使电缆散热效果增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电缆的过热燃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白,非开网聚丙烯撕裂材料属于业界普遍使用的材料,可以在市场上较为便捷地购得。同样可以理解地,填充绳6也可以被石棉、玻璃丝或其它聚丙烯撕裂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护套采用挤包工艺极性液体的聚乙烯PE-90材料,此外,内护套8的标准设计厚度大于等于2.5mm,这样,大大降低了水蒸气的透过率。金属铠装层采用双层镀锌钢带以提高外界压力承受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15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