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93686.2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5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罗海涛;李茂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易新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2 | 分类号: | B22D11/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曾祥斌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窄水缝内冷式 长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冷式辊子的结构形式,特别是涉及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
背景技术
冶金行业的连铸机中有很多带辊子的设备,辊子是连铸生产中的重要部件,它是钢坯传送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有些设备(如拉矫机)还需要借助辊子夹持住钢坯。为改善辊子的抗氧化性能、抗高温粘着性和抗热疲劳性,延长辊子的使用寿命,大部分辊子都采用了水冷却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降温。
目前冶金辊子的冷却结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外淋水式,也就是冷却水直接与辊外部接触,因辊面上还有铸坯运动,为防止水直接喷洒在铸坯上,外淋水冷却方式可选择的冷却区域很小,只能维持轴承位及外侧一小段辊面,冷却效果不佳;另一种是辊子内部形成封闭空腔,通过轴或辊子侧面注水冷却,辊子内腔一般是由辊身及轴封闭形成的,该内腔体积较大,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水流不畅的缺陷,冷水不能迅速到达需冷却的位置,热水亦不能很快的流出,热交换不充分,冷却效果不佳,辊子的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此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热交换充分,冷却效果好,辊子的使用寿命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包括辊身、进水轴、出水轴和外侧板,辊身为内空管结构,两个外侧板在辊身两端,进水轴和出水轴分别固定在两个外侧板上,进水轴上开有进水孔,出水轴上开有出水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衬管和两个内侧板,内衬管的外径小于辊身内径,内衬管在辊身内,两个内侧板分别位于两个外侧板内侧,两个内侧板分别与进水轴与出水轴固定连接,两个内侧板与内衬管固定连接。
因为有了内衬管和两个内侧板,内衬管在辊身内,两个内侧板分别位于两个外侧板内侧,两个内侧板分别与进水轴与出水轴固定连接,两个内侧板与内衬管固定连接,在辊身与内衬管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内腔,从进水轴的进水孔进入的冷却水通过此狭窄的内腔从出水轴的出水孔流出。因为在辊身与内衬管之间为狭窄的内腔,经过狭窄内腔的冷却水与辊身内壁接触面大,热交换充分,对辊子的冷却效果好,提高了辊子的抗氧化性能、抗高温粘着性和抗热疲劳性,辊子的使用寿命长。
所述的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其特征在于:出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出水轴上出水孔的孔径大于进水轴上进水轴的孔径。因为出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出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形成的腔大于进水轴一端的外侧板与内侧板之间形成的腔,而出水轴上出水孔的孔径大于进水轴上进水轴的孔径,冷却水流出更通畅,辊子的冷却效果更好。
所述的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其特征在于:内衬管外壁与辊身内壁直径差绝对值小于20mm。因为辊身内壁直径与内衬管外壁直径差值小,在辊身内壁与内衬管外壁之间形成的水流层更薄,水流层与辊身内壁的热交换更充分,辊子的冷却效果更好。
所述的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其特征在于:在辊身与内衬管之间周向设置有多个隔板。隔板把辊身与内衬管之间的腔分隔成多个小腔,使冷却水在工作过程中不因辊子的转动而产生周向流动,使冷却水沿辊身轴向直接流出,辊子的冷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热交换充分,冷却效果好,辊子的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标记的说明:进水轴1,进水孔2,外侧板3,内侧板4,辊身5,内衬管6,出水孔7,出水轴8。
图2标记的说明:隔板9。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窄水缝内冷式长寿辊的实施例包括辊身5、进水轴1、出水轴8和外侧板3,辊身5为内空管结构,两个外侧板3在辊身5两端,进水轴1和出水轴8分别固定在两个外侧板3上,进水轴1上开有进水孔2,出水轴8上开有出水孔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衬管6和两个内侧板4,内衬管6的外径小于辊身5内径,内衬管6在辊身5内,两个内侧板4分别位于两个外侧板3内侧,两个内侧板4分别与进水轴1与出水轴8固定连接,两个内侧板4与内衬管6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易新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易新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36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光声成像的复合碳纳米点及其制备与应用
- 下一篇:苯达莫司汀的口服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