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泵送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94436.0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靖忠;黄正河;黄昆荣;许招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鸿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7/00 | 分类号: | E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式 泵送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疏浚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环保清淤的浮箱履带式泵送车。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内河河道不畅,城市河湖污染严重,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能力还十分脆弱。现有的清淤设备使用的大都是离心式泥浆泵,其以水为介质输送泥沙,从而达到清淤之目的。采用离心式泥浆泵疏浚存在以下问题:(1)泥浆浓度低,一般在10-30%之间;(2)要有合适的排泥场;(3)泥沙沉淀时间长,有的一、二年仍无法作为路基使用;(4)污水回流造成二次污染;(5)城市内河湖泊的生活及工业垃圾无法处理。由此,目前的诸多清淤领域仍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箱履带式泵送车,其能够解决目前的诸多清淤领域仍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的问题,克服泥浆浓度低,对排泥场要求高,泥沙沉淀时间长,污水回流造成二次污染,城市内河湖泊的生活及工业垃圾无法处理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浮箱履带式泵送车,包括下车和上车,所述下车为行走装置结构,其由两个浮箱、链条和驱动马达组成;所述浮箱之间通过穿杠连接;所述链条包裹在浮箱周围,链条上安装有履带瓦;所述两个浮箱内侧各有一个推进器,所述推进器为液压马达驱动螺旋桨;所述两个浮箱外侧共有四个支腿;所述上车由设置在穿杠上的驾驶室、动力包和固体泵组成,所述固体泵的泥斗上设有振动筛和料斗,泥斗后侧设有输泥管。其中浮箱的作用是其排水量大于整机重量,使得整机在水中可以漂浮。其中链条的作用是其由驱动马达驱动,然后带动履带瓦转动,从而推进整机在沼泽中行驶。其中推进器的作用是其经驱动马达驱动,带动螺旋桨转动,螺旋桨的转向不同时,整机则可在航行时转向。其中支腿的作用是在整机行驶或航行时收起,在水深超过吃水线作业时将支腿落下,撑起整机,保证整机的作业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支腿为液压油缸控制支腿。
所述支腿的车轮为钢结焊接组合结构。
所述驱动马达为液压驱动马达。
所述浮箱履带式泵送车部件之间为紧固件连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浮箱履带式泵送车,其能够解决目前的诸多清淤领域仍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的问题,克服泥浆浓度低,对排泥场要求高,泥沙沉淀时间长,污水回流造成二次污染,城市内河湖泊的生活及工业垃圾无法处理的缺点;具有输送泥浆浓度高,无需排泥场,泥沙沉淀时间短,无污水回流对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可以处理城市内河湖泊的生活和工业垃圾以及浅水作业,输送距离远,输出的泥浆可直接装车运输,模块式设计,拆装方便,便于陆上运输的优点;适用于沿海潮间带、沼泽、滩涂、城市内河、湖泊的疏浚清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驾驶室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动力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固体泵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浮箱履带式挖掘机链条示意图。
图中,1为驾驶室,2为动力包,3为固体泵,4为振动筛和料斗,5为浮箱,6为链条,7为履带瓦,8为驱动马达,9为推进器,10为支腿,11为穿杠,12为输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浮箱履带式泵送车,包括下车和上车,所述下车为行走装置结构,其由两个浮箱5、链条6和驱动马达8组成;所述浮箱5之间通过穿杠11连接;所述链条6包裹在浮箱5周围,链条6上安装有履带瓦7;所述两个浮箱5内侧各有一个推进器9,所述推进器9为液压马达驱动螺旋桨;所述两个浮箱5外侧共有四个支腿10;所述上车由设置在穿杠11上的驾驶室1、动力包2和固体泵3组成,所述固体泵3的泥斗上设有振动筛和料斗4,泥斗后侧设有输泥管12;所述支腿10为液压油缸控制支腿;所述支腿10的车轮为钢结焊接组合结构;所述驱动马达8为液压驱动马达;所述浮箱履带式泵送车部件之间为紧固件连接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鸿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鸿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44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抑制乙烯基化合物聚合的方法
- 下一篇:基于装置操作条件的音频译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