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线角度感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98652.2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99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洪添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添杞 |
主分类号: | G01C1/00 | 分类号: | G01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赵占元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线 角度 感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线角度感测器,其提供一种可自动感测阳光变化照射角度的装置,从而提供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太阳能板保持最佳受光角度。
背景技术
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依时间而变化,太阳能板为能够随时保持最佳的受光角度,可将太阳能板设于可动作变化角度的基座上,并设光线角度感测装置侦测阳光照射角度,提供信号给控制基座角度的马达控制器。然而,现有的光线角度感测装置,大体皆是设计成“独立式”的,细言之,为于一大面积的环境(地面、或屋顶)设四个感测器,四个感测器呈独立个体分布于四处,通过四处的感测器感测不同强度光线,再配合运算处理的控制器做计算,因此,现有的光线感测器呈“独立个体”,因此会有下列缺点:体积大、构造复杂,价格昂贵,需大空间安装,且呈固定式的定点,不能由使用者随意携带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技术中,控制太阳能板的光线角度感测器体积大、构造复杂,价格昂贵,需大空间安装,且呈固定式的定点,不能由使用者随意携带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线角度感测器,其中,一透明体中设有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第三感光板、第四感光板,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第三感光板、第四感光板对应的中心上方设有遮光板,第一感光板和第二感光板呈一组且左右对应,第三感光板和第四感光板呈另一组且前后对应,当光源呈斜角度时,通过遮光板的遮光,第一感光板和第二感光板产生不同的电流信号,第三感光板和第四感光板也产生不同的电流信号,当光源呈正中心位置时,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第三感光板、第四感光板则产生相同的电流信号。
在上述光线角度感测器中,优选地,该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第三感光板、第四感光板设计成斜角度。或者优选地,该透明体表面设计成圆弧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线角度感测器,其中,一透明体中设有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第一感光板、第二感光板呈左右对应,其对应的中心上方设有遮光板,当光源呈斜角度时,通过遮光板的遮光,第一感光板和第二感光板产生不同的电流信号,当光源呈正中心位置时,第一感光板和第二感光板则产生相同的电流信号。
以下结合上述结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其一,将多片感光板设于一透明体中,达到定位稳固、体积小,而获得价格低廉、方便使用的功效。
其二,透明体中的感光板设计成四片感光板、一遮光板,四片感光板设计成两片相互对应,而形成两组,能够感测X轴、Y轴的光线,而获得360度感光的精确效果。
其三,遮光板设于四片斜角度感光板上方,当光线呈斜角度照射时,能够快速产生两片感光板的光线强度不同的效果,进而提供精确计算光线角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感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视图。
图6为光源于左侧时的感测示意图。
图7为光源于中央时的感测示意图。
图8为光源于右侧时的感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呈一组感光板的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0为为图9的感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透明体 15遮光板
11第一感光板 L光源
12第二感光板 θ遮光角度
13第三感光板
14第四感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为一透明体10中设有第一感光板11、第二感光板12、第三感光板13、第四感光板14,第一至第四感光板11、12、13、14对应的中心上方设有遮光板15,第一感光板11与第二感光板12呈一组且左右对应,第三感光板13与第四感光板14呈另一组且前后对应,又,第一至第四感光板11、12、13、14设计成斜角度,呈向下斜的状态;第一至第四感光板11、12、13、14于受光时,可产生电流,透明体10设计成表面呈圆弧状,透明体10呈实心,包覆定位第一、二、三、四感光板及遮光板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添杞,未经洪添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86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