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筒筒盖的启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0154.7 | 申请日: | 201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2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沈永春;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J13/02 | 分类号: | F16J13/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聂汉钦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筒筒盖 启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海模拟试验压力筒试压设备,尤其适合用于化工设备压力容器上,可快速方便的实现高压压力容器或高压试验压力筒筒盖的启闭。
背景技术
在模拟深海环境的试验中,试验设备是能够承受高压的压力筒,为最大限度地使用压力筒的空间,压力筒开口比较大,随着压力的升高,密封结构变得比较复杂,一般采用抗剪块结构形式或卡箍结构形式,但是由于以往的结构形式需要较大的筒体端部结构和较大的法兰与卡箍,结构笨重,密封效果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压力筒盖子的安装和拆卸非常麻烦,且难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尤其是随着压力筒内压力的增加和压力筒直径的加大,使用时的工作量很大,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工作效率低,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结构笨重、密封困难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压力筒筒盖的启闭装置,从而解决了高压、大直径压力筒的密封问题,并可以实现压力筒筒盖启闭的自动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力筒筒盖的启闭装置,筒体顶部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旋转环和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设置于液压座上,所述液压座固定于筒体顶部,所述液压装置的活塞杆端与旋转环外缘面连接;所述旋转环的内缘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多个扳手,扳手开口端连接抗剪螺栓,扳手的手柄端枢接于旋转环所开的腰型孔内。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筒体顶部水平内圆环面上在圆周均布设置有抗剪螺栓孔;
抗剪螺栓为带六角的D型抗剪螺栓;
液压装置于筒体顶部均匀分布有四个;
筒盖外圆环面与筒体内圆环面通过密封装置连接;
筒盖顶部有吊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筒盖结构形式,利用液压装置推动旋转环,带动每个抗剪螺栓上的扳手,扳手的旋转带动抗剪螺栓旋转,从而使筒体和筒盖之间的抗剪螺栓紧固,达到紧固密封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高压、大直径压力筒的密封问题,不仅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方便,还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使用操作时更省时省力,并能实现自动化操作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压力筒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力筒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D型抗剪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力筒筒盖的启闭装置,筒体1顶部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旋转环3和液压装置,液压装置设置于液压座4上,液压座4固定于筒体1顶部,液压装置的活塞杆端与旋转环3外缘面连接;旋转环3的内缘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多个扳手8,扳手8开口端连接抗剪螺栓7,扳手8的手柄端枢接于旋转环3所开的腰型孔9内;筒体1顶部水平内圆环面上在圆周均布设置有抗剪螺栓孔,见图5,抗剪螺栓7带六角的D型抗剪螺栓;筒盖2外圆环面与筒体1内圆环面通过O型密封圈10密封;筒盖2顶部有吊耳6,可便于筒盖启闭。
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闭盖时:
(1)见图3,压力筒在开启状态时,带六角的D型抗剪螺栓7头部朝筒体1的外端,便于筒盖2盖入压力筒筒体1内;
(2)将筒盖2盖入筒体1内(图中未标出,筒体和筒盖上有定位销,可保证筒体和筒盖准确的连接),此时,筒盖2的外圆环面与筒体1的内圆环面通过O型密封圈10密封连接;
(3)启动液压座4上的液压装置,液压活塞杆5伸出,带动旋转环3旋转,旋转环3的转动带动所有六角扳手8同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六角扳手8的转动又带动所有抗剪螺栓7同一方向旋转90°,此时,抗剪螺栓7的头部与筒体1中心成90°,见图2,D型抗剪螺栓7的一半在筒盖2外缘的螺纹中,另一半在筒体1顶部所开的螺栓孔中,抗剪螺栓7上的螺纹将筒体1与筒盖紧固连接,达到密封的效果(见图4)。
开盖时:
(1)启动液压装置,液压活塞杆5收缩,旋转环3带动所有六角扳手8
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与安装时方向相反),六角扳手8的转动带动抗剪螺栓7往同一方向旋转90°,使抗剪螺栓7恢复到初始状态,抗剪螺栓7上的螺纹也同时转至筒体1内部,筒体1与筒盖2之间解脱。
(2)利用吊耳6将筒盖2脱离筒体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0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