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调节剪刃间隙的剪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2876.6 | 申请日: | 201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9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曹卫文;蔡小平;何源;来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宝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33/00 | 分类号: | B23D33/00;B23D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5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调节 间隙 剪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冶金行业带钢处理生产线用的自动调节剪刃间隙的剪切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剪切机都采用人工调整剪刃间隙的方式;该方式是将楔形调节装置4与固定在支撑板3上的螺杆1和螺母2连接在一起,调整剪刃间隙时,通过旋转螺母2来调节楔形块高度,达到调节剪切装置5的效果。这种结构调节剪刃间隙需要停机人工调整,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调整的效果也不理想,不易控制剪刃间隙,对于板厚规格比较多的厂家,需频繁停机调整剪刃间隙,大量浪费生产时间,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剪刃间隙调整方便,易控制,调整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的剪切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调节剪刃间隙的剪切机,其至少包括:其包括机架、置于机架顶部的电机、与电机连接的H型转向装置、与电机同轴连接的旋转编码器、与H型转向装置相连接的第一、二螺旋升降机、与第一、二螺旋升降机相连接的楔形调节装置、与楔形调节装置连接的剪切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H型转向装置包括与电机连接的第一联轴器、与第一联轴器连接的十字形转向器、与十字形转向器相连接的T型转向器、与T型转向器相连接的第二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相连接的传动轴。
所述第一螺旋升降机内设有与传动轴配合运动并通过第一输出丝杆输出的第一涡轮蜗杆机构,而第二螺旋升降机内设有与传动轴配合运动并通过第二输出丝杆输出的第二涡轮蜗杆机构,其中第一输出丝杆和第二输出丝杆旋向相反。
所述楔形调节装置包括与第一输出丝杆相连的第一楔形块、一侧与第一楔形块楔形配合运动的第二楔形块、位于第二楔形块另一侧的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块另一侧的第一侧衬板、与第二输出丝杆相连的第三楔形块、一侧与第三楔形块楔形配合运动的第四楔形块、位于第四楔形块另一侧的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块另一侧的第二侧衬板、以及位于第一楔形块和第三楔形块之外的一对外侧板。
所述剪切装置包括位于第一侧衬板与第二侧衬板之间的上刀架、固定在上刀架上的上剪刃、位于上刀架下方的下刀架、固定在下刀架上的下剪刃、与下刀架相连接的上连杆、与上连杆相连接的下连杆、与下连杆相连接的连接杆、与连接杆相连接并提供驱动的液压缸、与液压缸相连接的液压缸支架、以及连接各连杆之间的若干个销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增加了自动调节剪刃装置,因此该剪切机能够剪切的板厚跨度加大,调节剪刃方便快捷,精度高,并能实现在线实时调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的左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机架被移除;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楔形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H型转向装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传递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剪切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剪切机的具体实施例,其包括机架50、置于机架50顶部的电机10、与电机10连接的H型转向装置20、与电机10同轴连接的旋转编码器30、与H型转向装置20相连接的第一螺旋升降机40和第二螺旋升降机80、与第一螺旋升降机40和第二螺旋升降机80相连接的楔形调节装置60、与楔形调节装置60连接的剪切装置70。电机10优选为变频调速带制动器的电机。
H型转向装置20包括与电机10连接的第一联轴器201、与第一联轴器201连接的十字形转向器202、与十字形转向器202相连接的T型转向器203、与T型转向器203相连接的第二联轴器204、与第二联轴器204相连接的传动轴205。
第一螺旋升降机40和第二螺旋升降机80对称安装,第一螺旋升降机40内设有与传动轴205配合运动的第一涡轮蜗杆机构,而第二螺旋升降机80内设有与传动轴205配合运动的第二涡轮蜗杆机构,且第一涡轮蜗杆机构所获得的竖直运动方向,与第二涡轮蜗杆机构所获得的竖直运动方向相反,即第一输出丝杆401和第二输出丝杆801旋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宝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宝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28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