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03661.6 | 申请日: | 201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3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胡斌;胡昌泽;敬勇;高凤强;刘良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创精温锻成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B21K1/4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2247***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变速器 驱动 盘毂热 锻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传动领域用的驱动盘毂锻件的制作模具,尤其是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
技术背景
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是汽车传递动力的必用件,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传递部件,它将变速器中的输出速度及动力(扭矩)通过盘毂传递给传动轴,使得汽车有足够的动力源及平稳前行。该驱动盘毂的结构如图1、2所示,在其外圆周表面上有多个传动齿,但该传动齿具有一定的倒锥角度(图中的A处),导致锻造时难以拔模,采用常规的脱模方式或结构无法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另外,在外圆周表面上有多个传动齿,都是采用铣齿机、绗齿机等齿形加工设备来加工齿形,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导致其加工成本一直较高,而且其加工精度较难满足动力传动的需要,不同批次的产品之间质量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外圆周表面上的传动齿采用齿形加工设备来加工齿形,存在的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加工成本较高、加工精度较低等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的锻压方式生产的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和下模板合模时采用导柱导向;其特征在于:在上模板上设置有上模座,在上模座上设置有成型上模和成型上模芯,在下模板上设置有下模座,在下模座上设置有成型下模,成型下模与成型上模的型腔相对应,合模后形成热锻型腔;在下模座上设置有顶杆与成型下模连通。
进一步的特征是:在顶杆下面,设置二级顶杆,二级顶杆穿过下模板与顶杆的下端接触,二级顶杆能带动顶杆向上运动。
在成型上模与上模座之间,设置有导向圈;在成型上模与上模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块相互连接的上垫板。
在成型下模与下模座之间,设置有固定圈;在成型下模与下模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块相互连接的下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在热锻时得到具有齿形的坯件,该热锻模具是采用锻压生产本产品的关键设备;配用的设备为通用型压力机,投资少、方便;
2、模具结构分工序自成一套,墩粗(制坯)、热锻、热校形、热切边都在各自模具中完成,便于制造且成本低廉;
3、热锻后利用坯件余热进行热校形,有利于提升模具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结构主视图(剖视);
图2是图1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锻模具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汽车变速器驱动盘毂热锻模具,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2,上模板1和下模板2合模时采用导柱3导向;在上模板1上设置有上模座4,在上模座4上设置有成型上模5和成型上模芯6,在下模板2上设置有下模座8,在下模座8上设置有成型下模9,成型下模9与成型上模5的型腔(凹腔或凸起)相对应,合模后形成热锻型腔10,所述驱动盘毂就在热锻型腔10内热锻成型;上模芯6设置在成型上模5内,与成型上模5配合设置;在下模座8上设置有顶杆11与成型下模9连通,能伸入成型下模9内,在脱模时从下面给锻件(驱动盘毂)一个作用力,使锻件从热锻型腔10内顶出;在顶杆11下面,设置二级顶杆12,二级顶杆12穿过下模板2与顶杆11的下端接触,脱模时动力装置首先推动二级顶杆12向上运动,二级顶杆12再推动顶杆11向上运动,将锻件从热锻型腔10内顶出。成型上模芯6形成锻件上面的盲孔,同时也作为锻锤给毛坯件作用力。
图中,在成型上模5与上模座4之间,设置有导向圈13,具有连接和导向的作用;在成型上模5与上模板1之间,设置有若干块相互连接的上垫板14,图中的上垫板14为两块。
在成型下模9与下模座8之间,设置有固定圈15,具有连接、减振等作用;在成型下模9与下模板2之间,设置有若干块相互连接的下垫板16。
工作时,首先将合适的毛坯件置入成型下模9的凹腔内,配用的压力机带动上模板1向下移动,上模板1带动上模座4向下移动,上模座4上的成型上模5在下降过程中,作为锻锤给毛坯件作用力,使毛坯件在热锻型腔10内锻压成型,获得需要的形状。在锻压完毕后,顶出装置带动二级顶杆12向上运动,二级顶杆12再推动顶杆11向上运动,将锻件从热锻型腔10内顶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创精温锻成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创精温锻成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36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