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04919.4 | 申请日: | 201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3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何宣;李新华;唐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6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容器 密封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密封性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通常需要对包装容器的密封性进行检测,看是否存在泄漏问题,以判断产品包装质量是否合格,因此产生了密封性检测技术。尤其对于药品的容器,若容器存在泄漏问题,则容器内的药品容易染菌或被其他杂质污染,根据新版GMP附录1对无菌药品的要求,更需要对药品容器进行密封性能检测。
以安瓿为例,目前几种常用的安瓿检漏方法如下:
1、真空染色法。将待检安瓿置于一盛满亚甲基蓝水溶液的容器内,容器减压30分钟,真空度小于100mbar,使安瓿内部产生一个较小的负压。当排去真空室,若安瓿存在泄漏,则安瓿就会吸入有色溶液,通过肉眼观察可判断出安瓿的密封性是否完好。
2、加压染色法。本法与上法相似,不同的是本法采用加压法,这样就能使安瓿的内外压力差显著提高(如4bar),从而使存在渗漏的安瓿更容易吸入有色溶液,同样采用目测判断安瓿的密封性。
3、热压釜染色法。这种方法能使灭菌和检漏两步操作在同一热压釜内一次完成。将安瓿置于热压釜内,并用加压蒸汽灭菌,温度为121℃,冷却后将釜内抽成真空,然后将贮槽内有色溶液抽入釜内,使安瓿完全浸泡在有色溶液中。再通入灭菌压缩空气,达到约2.5bar正压。然后将附在安瓿表面的有色溶液冲洗干净,进行目测判断。
上述三种方法均需把安瓿浸入有色溶液,通过肉眼观察安瓿是否吸入有色溶液来判断安瓿的密封性,因此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使用大量有色溶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产生污染。
2、浸泡在有色溶液中的安瓿必须要清洗干净,增加员工工作量。
3、肉眼观测安瓿中是否吸入有色溶液来判断安瓿的密封性,费工、费时,且漏检率高,特别是一些微小泄漏时,肉眼难以观察出来,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约环保、快速高效、检测精度高,并可实现自动检测的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测试腔的测试系统以及用于控制真空度和检测真空度变化的控制系统,所述测试腔与控制系统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支撑架、驱动机构和测试头,所述测试头包括具有测试腔的真空罩、设于真空罩底部的密封圈以及位于真空罩下方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连接于支撑架上,所述真空罩与驱动机构相连。
所述密封板上开有连接孔。
所述支撑架包括台板、底座以及支撑板,所述底座位于台板上,所述支撑板通过一根以上的支撑杆支承于台板的上方,所述测试头的真空罩连接于支撑板上,所述密封板固定于底座上与真空罩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伸缩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卡箍与真空罩相连。
所述测试系统设于控制系统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采用清洁空气检测,清洁干净、节约环保;通过检测真空度变化进行判断,快速高效、检测精度高;并且检测过程由控制系统完成,实现了自动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安瓿时测试头的状态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气缸;2、连接杆;3、支撑板;4、支撑杆;5、卡箍;6、测试头;7、底座;8、台板;9、控制系统;10、安瓿;61、真空罩;62、密封圈;63、密封板;64、连接孔;91、急停按钮;92、电源指示灯;93、启动按钮;94、触摸屏;95、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容器的密封性检测装置,包括具有测试腔的测试系统以及用于控制真空度和检测真空度变化的控制系统9,本实施例中,测试系统设于控制系统9上方,测试腔与控制系统9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测试系统中真空度变化情况来判断密封性,节约环保、快速高效、检测精度高,并且检测过程由控制系统9完成,实现了自动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49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有β-1,3-D-葡聚糖的提取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生物复合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