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蓄电池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08336.9 | 申请日: | 2011-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9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樊鹏鹏;刘子腾;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聂汉钦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用蓄电池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型蓄电池在铁路机车、电动汽车,特别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电动自行车上,应用十分广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节相同电池串联,成组对负载供电。但是,现在大多车辆控制系统对电池状态信息反映过于单一。以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电动自行车为例,显示屏上只反映了整组电池的电压大小,用以衡量当前蓄电池的剩余电量。一方面,电池组的总电压与蓄电池剩余容量没有很好线性关系,对剩余容量的指示可靠度不高,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电池组电量实际并不多时,电量表还是满指示,行驶过程中才发现电量表指示下降很快,可这时已经行驶在路上,由于事先无法对电池剩余电量有正确的估计,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信息指示过于单一,对蓄电池的有效维护不利。由于不清楚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自己的动作究竟对蓄电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户对电动车的使用常具有盲目性,所以大多蓄电池都在不知不觉中损坏、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蓄电池检测系统,能够对蓄电池组的底层重要信息进行实时在线检测、显示以及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蓄电池检测系统,由CPU和与其连接的信号采集及转换模块、显示器接口、键盘接口、报警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组成;
信号采集及转换模块,由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温度采集电路以及A/D转换电路组成;其中电压采集电路由电压接入电路和光电耦合电路组成,系统对电池组每节电池电压都进行采集,电压经光耦电路转换成0~5V信号输入所述A/D转换电路;电流采集电路采用TBC06DS霍尔型电流传感器,电流经霍尔传感器转换成0~5V信号输入所述A/D转换电路;A/D转换电路采用TLC2543CN模数转换芯片,将电压电流信号转换成数字量送至所述CPU处理;温度采集电路采用DS18B20数字式温度芯片直接由所述CPU读取;
CPU,采用8051内核的STC11F60XE型单片机,为系统核心部分,负责各种数据处理与逻辑判断任务;
显示器接口,采用TFT型LCD,240×320真彩色点阵液晶,与所述CPU数据线直接相连;
键盘接口,采用5按键结构,构成上下左右导航键以及确认键,用于对系统界面进行操作,按键与所述CPU采用中断方式连接,5个按键的低电平有效信号经与门产生中断信号;
报警电路,包括蜂鸣器以及三级管,所述CPU驱动三极管,三极管基极低电平控制通断,驱动蜂鸣器发声。
电源电路,采用LM2576芯片以及IL1117芯片,电源供电电压取自串联电池组中最后一节电池的12V电压,经LM2576产生5V电压给系统供电,再经IL1117产生3.3V低压给液晶显示屏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对蓄电池组的底层重要信息进行实时在线检测,主要检测了构成电池组各单节电池的端电压及电池组的放电电流、充电电流,电池的温度等重要信息,并同时采集了环境温度,用以参照。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直接显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采集信息的多种分析功能,主要有电池不平衡判断、温度异常指示、过充电、过放电、深放电指示。并可实现剩余容量的指示以及电池健康状况的判断,给电池用户更好地使用与维护电池提供有效地帮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这些附图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整体框图。
图2是电压接入电路的原理图。
图3是光耦隔离电路的原理图。
图4是电流采集电路的原理图。
图5是输出电压随输入电流的变化关系图。
图6a、6b是温度采集电路的原理图。
图7是多点温度测量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AD转换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10是AD转换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示意图。
图11是键盘的5按键示意图。
图12是按键及中断与单片机接口示意图。
图13是显示器与单片机接口示意图。
图14是报警电路的原理图。
图15是电源电路的原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系统功能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083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色活性染料组合物及其在纤维上的染色应用
- 下一篇:非稳定谐波及间谐波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