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软袋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12564.3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3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0 | 分类号: | A61J1/10;A61J1/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40112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软袋,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使用西林瓶盛装的粉针剂、冻干粉针剂或水针剂时,需要通过注射器将输液软袋中的药水或注射用水抽出注入西林瓶内,重复上述工作,直到西林瓶内有足够的药液;然后再将西林瓶反复摇动直到瓶内的药剂混合均匀,再用注射器将西林瓶内药液抽出注入输液软袋中,如此反复,直到瓶内的药液被抽完为止。上述的混药操作过程比较费时、费力、费耗材如注射器,且极易造成药液的二次污染。
专利号为ZL200520052561.2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焊接在输液软袋上的混药接口,这种混药接口的优点在于:在混药时,不需要反复的从输液软袋中抽取药水,而是将西林瓶置于混药接口的混药卡体上,折断易折柄,使西林瓶通过针筒体与输液软袋连通,然后轻压输液软袋,将药水注入西林瓶中,混合均匀后再将西林瓶置于高处,反复挤压输液软袋即可,操作简单,节约耗材。但是,这种混药接口也有许多不足,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所述混药接口的易折柄位于输液软袋内,在使用时,折断易折柄后,折柄段极易掉入输液软袋中,同时易折柄在折断时,会产生塑料微粒污染输液软袋中的药液,并且在折断的过程中,由于易折柄使用的PP塑料的韧性,致使折断力较大,折断操作时极容易将输液软袋戳穿,使输液软袋无法使用;2、固定西林瓶的混药卡体的密封是采用将支撑板粘贴到保护膜上,再通过粘合剂粘接在混药卡体的敞开端实现的,这样,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护膜很容易掉落,造成混药卡体内的针筒体污染,同时,粘合剂本身也会造成混药卡体的污染。又由于该技术的针筒体采用的是聚丙烯材料,使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达到顺利刺穿西林瓶盖的效果,而且该针筒体和混合嘴是组装结构,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容易松动或掉落,造成漏液和污染。另外,所述混药接口的连接底座的设计为表面部分光滑、座底两端菱角锋锐的船型结构,这样的结构在与输液软袋的焊接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接温度较高,容易造成软袋的“过焊”,严重影响密封性能,造成漏液,且锋锐的棱角在药物的储存、运输过程中极易损伤输液软袋本身,同样容易带来漏液和原材料的浪费。
为了克服上述易折柄被折断后容易掉入输液袋内,或折断时容易刺破输液袋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根据混药嘴与硬双接口通过密封胶管连接的结构特点,也有将易折柄设置在密封胶管内的针筒体末端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缺点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易折柄位于输液软袋的下部,这样液体会进入混药通道,即使没有折断易折柄打开混药通道,易折柄也会始终浸 泡在液体,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输液软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液软袋,包括输液软袋本体、硬双接口、混药嘴和易折柄;混药嘴由混药卡体和针筒体构成;硬双接口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上的混药通道;硬双接口通过基体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通过安装在输液软袋本体外部的混药通道和针筒体上的密封胶管与混药嘴连接为一个整体,易折柄设置在密封胶管内的混药通道的末端,并将该混药通道末端封闭。
进一步的是,硬双接口的基体呈哑铃型,混药通道沿厚度方向穿过基体,哑铃型硬双接口基体通过厚度方向的两侧壁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在该厚度方向的两侧壁上设置有与输液软袋本体连接的环形焊接纹路。
进一步的是,针筒体位于混药卡体的径向中心部位,与混药卡体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是,易折柄由折柄段构成,易折柄通过折柄段与硬双接口的混药通道一体成型,或通过折柄段与硬双接口的混药通道的末端焊接连接。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易折柄的折柄段在其横截面上的投影呈十字型或三个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易折柄设置到密封胶管内的混药通道的末端来封闭混药通道,保证了在没有折断易折柄之前,易折柄不会处于液体中,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的输液软袋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机率;同时,由于易折柄位于密封胶管内,在折断时不用当心在折断操作过程中易折柄会刺破输液软袋,操作十分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输液软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硬双接口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混药嘴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B-B剖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25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