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磁式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2788.4 | 申请日: | 2011-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4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祐;何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祐;何智平 |
主分类号: | H02K29/06 | 分类号: | H02K29/06;H02K1/14;H02K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地址: | 5102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永磁式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永磁体作转子的永磁电机及开关磁阻电机存在耗能多,体积重量大、耗材多、结构复杂、启动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工作效率高,能提升整机功率的永磁式电机。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有机壳,机壳内设有装在主轴上的转子、与机壳相对固定、装有驱动线圈的定子,所述转子是在非导磁的绝缘盘体上圆周向嵌有一对或多对轴向极性的永磁体,相邻两永磁体的N、S极性相反,所述定子由导磁材料片叠加制成,其特征在于:各定子分别设有与主轴平行的轴向臂,轴向臂的轴向两端分别通过与其垂直的径向臂向内延伸到转子盘体两侧,两径向臂内端分别拐向转子盘体方向,形成定子极臂,两定子极臂端部之间形成转子盘体的转动空间,两定子极臂端部形成位于转子两侧的定子凸极,两定子凸极分别正对转到该空间的永磁体,机壳内装有检测转子转动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与电机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上的永磁体为偶数个,与转子上永磁体对应的定子为不小于3的奇数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定子上装有发电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线圈分为串联的两部分,分别装在位于转子盘体两侧的定子极臂上,所述发电线圈装在驱动线圈远离转子一侧的定子极臂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的定字呈一个边带开口的“回”字型,开口处形成转子的转动空间,转子转动时,永磁体依次从各定子的开口转动空间转过;电机控制器根据位置传感器输入的转子转动位置,向各定子上的驱动线圈通入正向或反向电流,使位于转子两侧的定子凸极产生不同极性,对永磁体和相邻永磁体的两极分别产生吸力或斥力,定子凸极产生的磁力和转子上的永磁体相互产生切向力,使转子转动。
本实用新型将定子设计成一个侧边带开口的“回”型结构,可使驱动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形成回路,提升电机的功率。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节省材料、工作效率高,能提升电机功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的定子设置为奇数个,使电机在启动时更容易克服死点,易于启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方案在定子里设置的发电线圈可回收多余能量返回电源,具有节约能源,减少电机消耗,使电机更加节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图1实施例所示定子3结构示意图
图3、图2所示定子3的C向视图
图4、图2所示定子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图1实施例所示定子3在壳体内位置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6、图1实施例所示转子6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定子3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定子3结构示意图
1-主轴 2-端板 3-定子 4-驱动线圈 5-线圈压板 6-永磁体
7-信号盘 8-发电线圈 9-转子 10-位置传感器 11-转子套 12-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图6)
参见图1,本例在圆筒形壳体12两端分别设有端板2,主轴1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端板2连接,转子9的盘体安装在转子套11上,转子套通过键槽固定于主轴1上,参见图6,转子9的盘体是用强化纤维树脂灌注于磨具定型而成,其上圆周向均匀嵌有3对永磁体6,永磁体6的N、S极方向与主轴方向平行,转子盘体同一盘面上的相邻永磁体极性相反。
壳体内装有带两平行延伸臂的П型位置传感器10,两延伸臂分别延伸到装在主轴1上的信号盘7的两侧,用于检测转子的转动位置,位置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位置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控制电机的转动。
参见图2-图4,定子3由双面绝缘的硅钢片叠加而成,硅钢片呈一个侧边设有开口的“回”字型,与设有开口侧边相对的侧边叠加成与主轴平行的轴向臂31,轴向臂31两端分别通过与其垂直的径向臂32同与轴向臂平行、并设有开口的定子极臂33连为一体,定子极臂开口两侧分别为定子凸极35,定子3两侧的径向臂32通过螺钉与两侧的端板2相对固定,两定子凸极35之间为转子盘体提供了转动空间,定子凸极35的中心轴线与转到该空间里的永磁体6的中心轴线对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祐;何智平,未经张文祐;何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27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