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2813.9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7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严新德 |
地址: | 2016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强 汽车 内饰件 imd 薄膜 附着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汽车电子产品控制面板的装配结构,特别是一种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
背景技术
IMD模内装饰(In-mould Decoration)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塑胶外壳设计局限,广泛用于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将薄膜覆盖在塑胶主体上,可实现“多彩”、“纹理”、“色彩图案立体感”等效果,同时具备节能环保,低成本的优势,在汽车电子产品外观件上广泛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模内装饰面板的结构需要对薄膜进行预成型处理,工序多,费用高,而如果不进行预成型处理,那么在薄膜和塑胶主体局部位置接触面小、结构比较薄弱的地方,存在薄膜脱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所述的这种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薄膜与塑胶主体结合力不强、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由薄膜和塑胶主体在注塑时连接构成,所述的塑胶主体中包含有至少一个装饰面和一个隐蔽面,所述的隐蔽面与所述的装饰面呈夹角,其中,所述的薄膜覆盖所述的装饰面,薄膜在装饰面的边界处至少具有一个延伸部,任意一个所述的延伸部均延伸到装饰面的边界外、并且弯曲后与所述的隐蔽面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胶主体呈圆柱形,塑胶主体中同轴设置有圆孔,薄膜呈圆环形,薄膜的内圆周上设置有一个以上数目的径向延伸部,薄膜覆盖塑胶主体的一个端面,任意一个所述的径向延伸部均弯折后贴合在塑胶主体的圆孔内圆周上。
进一步的,薄膜的内圆周上设置有5个所述的径向延伸部,所述的5个径向延伸部均匀分布于半个圆周上,相邻两个径向延伸部之间对应的圆心角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径向延伸部的长度为薄膜内径的四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在薄膜中增加筋位,通过与塑胶主体隐蔽面的融合,明显增强了模内装饰薄膜的附着力,避免了传统模内装饰技术中薄膜的预成型处理,简化了工序,从而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薄膜与塑胶主体注塑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薄膜与塑胶主体注塑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增强汽车内饰件IMD薄膜附着力的结构,由薄膜1和塑胶主体2在注塑时连接构成,所述的塑胶主体2中包含有至少一个装饰面和一个隐蔽面,所述的隐蔽面与所述的装饰面呈夹角,其中,所述的薄膜1覆盖所述的装饰面,薄膜1在装饰面的边界处至少具有一个延伸部3,任意一个所述的延伸部3均延伸到装饰面的边界外、并且弯曲后与所述的隐蔽面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胶主体2呈圆柱形,塑胶主体2中同轴设置有圆孔,薄膜1呈圆环形,薄膜1的内圆周上设置有一个以上数目的径向延伸部3,薄膜1覆盖塑胶主体2的一个端面,任意一个所述的径向延伸部均弯折后贴合在塑胶主体2的圆孔内圆周上。
进一步的,薄膜1的内圆周上设置有5个所述的径向延伸部,所述的5个径向延伸部均匀分布于半个圆周上,相邻两个径向延伸部之间对应的圆心角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径向延伸部的长度为薄膜1内径的四分之一。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塑胶主体2上开设有透光孔,与其透光孔相对应、在薄膜1上印有需要显示的数字或字符。
如图2和3所示,延伸部3在注塑过程中与塑胶主体2的内侧融合,成为沿其轴向的筋位特征,附着力大大增强,解决了脱落的问题,从而减少了预成型模,节省了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28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