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臭氧发生管及臭氧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7746.X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4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朱方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方俊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昕;胡杰 |
地址: | 51045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发生 电极 臭氧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装置,尤其是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管、电源、气源装置及电控装置等,其中,臭氧发生管主要由壳体、设于外壳体内的内电极体和与内电极体配套的外电极(低压电极)组成,该内电极体主要由内电极(高压电极)和套于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构成,介电体通常采用石英材料制成,其下端与壳体的底面接触。为了避免介电体的下端在运输过程中被碰碎,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并在该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但是,工作时,内电极与壳体的底面(低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工频电弧燃烧间隙,容易使缓冲垫烧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缓冲垫烧坏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臭氧发生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臭氧发生管的臭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还包括导电体,该导电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介电体内,另一端从所述缓冲垫穿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位于所述介电体内的一端呈环状且与所述介电体的内壁靠近或接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为金属导电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呈螺旋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为金属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呈筒状,该缓冲部件套设于所述内电极的外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的长度为1/2~1倍所述内电极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管,其包括外电极和设于该外电极内的上述内电极体,该外电极与该内电极体之间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如上述的臭氧发生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导电体的一端位于介电体内,另一端从缓冲垫穿出与壳体的底面接触,从而将低电位引入介电体内并与内电极(高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电弧燃烧间隙,使高压放电发生在内电极与导电体之间,进而保护缓冲垫免于烧伤损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缓冲垫的底面设有导气槽,有利于臭氧在壳体的底部流通;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内电极与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内电极将介电体碰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内电极、1a-接线柱、2-介电体、3-缓冲部件、4-挡板、5-缓冲垫、5a-导气槽、6-导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方俊,未经朱方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77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壳的卡栓结构
- 下一篇:机箱面板及具有该机箱面板的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