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杆机组的热虹吸油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8287.7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9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海;吴剑光;杨勃;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047 | 分类号: | F25B1/047;F25B4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高永德 |
地址: | 11603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杆 机组 虹吸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涉及螺杆机组的热虹吸油冷却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螺杆机组制冷系统中,油冷方式分为虹吸冷和水冷。水冷是一种节能的油冷方式,其缺点为消耗水资源,并且换热器容易结垢影响换热。虹吸冷是利用液体和气体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压力差进行循环,不用泵等输送设备。虹吸冷相对于水冷方式可以节省水源,并可以避免在换热器内产生结垢而影响传热,因而目前被广泛应用。其不足是:为保证冷凝器及油冷换热器和虹吸罐之间的高度差,虹吸冷机组需现场连接虹吸罐和冷凝器之间的管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入更多的制冷剂,增加了施工成本的初投资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虹吸冷存在的不足,设计的一种热虹吸油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螺杆机组的热虹吸油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换热器、储液器、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机组的热虹吸油冷却系统不设虹吸罐,所述储液器的上端设出气口,所述冷凝器的安装位置高于所述换热器和储液器安装位置;所述螺杆机组的热虹吸油冷却系统的管路连接包括:冷凝器出口与换热器冷侧入口连接,换热器冷侧出口连接到储液器液体入口端,储液器上端出气口与冷凝器入口管路连接,储液器液体出口经节流装置与蒸发器连接,蒸发器气体出口连接气液分离器入口,气液分离器出口连接压缩机吸气口,压缩机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冷凝器入口,油分离器的冷冻油出口与换热器热侧入口连接,换热器热侧出口与压缩机的回油口连接。
所述冷凝器的安装位置高于换热器下口位置和储液器液面位置中的低者H0,1.5m≤H0。
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或者壳管式换热器。
所述储液器内液面高度为储液器高度的1/5-4/5,液面上部为气体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螺杆机组油冷却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冷凝器中的液体靠重力作用进入换热器的冷侧入口,液体经过换热器后吸收冷冻油侧的热量成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换热器的冷侧出口出来的高压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在储液器中,当气液混合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到一定时,在重力作用下液体沉降到储液器下方,气体积聚在储液器的上方,储液器和冷凝器之间的高度差,使储液器中的压力大于冷凝器;储液器的气体在压差的作用下从储液器气体出口进入冷凝器入口管路,从储液器液体出口出来的制冷液经过节流机构节流后进入蒸发器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经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油分离器分离冷冻油,分离后的冷冻油进入换热器热侧入口,被冷侧的冷媒冷却,在油分离器中被分离的制冷剂汇合来自储液器的气体一起进入冷凝器冷凝成为高压液体。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让冷凝器出来的液体先经过换热器,一部分制冷剂蒸发吸收换热器另一侧的冷冻油的热量,换热器出来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进入储液器,储液器除了兼顾了传统储存液体的功能,还起到了气液分离器的作用,冷凝器的液体温度和冷冻油的目标温度接近,可以使油温更稳定,更理想;冷媒先经过换热器,保证了冷媒的优先供应;系统具有施工简单、节省部件,节省冷媒,成本低的特点;可以使用现有技术的虹吸冷机型,不需要特别修改功能部件,只要现场进行修改管路的连接方式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螺杆机组虹吸冷却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新型螺杆机组虹吸冷原理示意图;
图中: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冷凝器,4、虹吸罐,5、换热器,6、储液器,7、蒸发器,8、气液分离器,H1为冷凝器与虹吸罐之间的高度差,H2为虹吸罐与换热器之间的高度差,H0为冷凝器与换热器下口和储液器液面之间较低者的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未经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82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